1938年,两位地下工作者假戏真做结为夫妻,然而,婚后妻子却不幸牺牲,丈夫决定终身不娶,可是7年后原本“牺牲”妻子,竟然出现在眼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8年的天津,那时候日本人的刺刀把整个城市搅得人心惶惶,可就在英租界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一对看似普通的夫妻悄悄安了家。 丈夫叫王光杰,是个穿着呢子风衣的年轻技师;妻子叫王兰芬,烫着卷发整天在家操持家务。谁也不知道,他们俩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安排的“假夫妻”。 王光杰真名叫王士光,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的高材生,专门搞无线电的。他爹是北洋政府的高官,妹妹王光美后来还嫁给了刘少奇,可这个富家公子哥偏偏选择了最危险的路,给党组织建秘密电台。 王兰芬呢,别看她才15岁,已经是老党员了。她爹是东北军的将领,家里背景显赫,可她也一头扎进了地下工作。 两人头回见面特别戏剧性,姚依林当时是天津市委书记,在旅馆安排他们接头。 王兰芬记得清清楚楚,她紧张得手一抖把茶水泼身上了,抬头看见个头发乱得像倒伏麦子的男人,心里直嘀咕:这人怎么像监狱里出来的? 王光杰也愣了下,脱口而出:这么小?为了显得成熟点,小姑娘特意把学生装换成蓝布旗袍,连辫子上的绸花都换了黑色的。 组织上给他们租的房子在英租界伊甸园,还配了个“家庭”,一位烈属老太太扮婶母,带个孩子当弟弟。他们的婚房摆两张单人床,王光杰幽默地管中间那八仙桌叫“黄河为界”。 白天他去电料行修收音机偷摸搞零件,王兰芬就在阳台跳绳放哨,竹竿一立表示平安。三伏天夜里别人在外头乘凉,王光杰却得关紧门窗,用绒布包着发报机键头发报,那声音小得就像蚊子哼哼。 这么朝夕相处,再硬的“黄河”也挡不住感情。有回王光杰发高烧躺床上动不了,王兰芬不但替他收发报,还日夜守着擦汗喂药。她本来对无线电一窍不通,硬是咬着牙学会了全套技术。 1938年冬天,这对假夫妻真的去打了结婚报告,组织批准那天是12月26日。没有鞭炮没有喜酒,只有姚依林一句嘱咐:你们要记住,跟咱们打交道的是极端狡猾的日本宪兵。 可惜乱世里的安稳太短暂,1939年夏天日军闯进英租界,组织命令他们撤往平西根据地。这一分手就是八年抗战加内战,两人彻底断了联系。 王士光(王光杰到根据地改的名)在晋冀鲁豫军区搞通讯,王兰芬改名王新,被派到房山涞水一带做妇女工作。战场上传消息像乱麻,不知怎么都听说对方牺牲了。 王士光接到噩耗那天,把自个儿关屋里整天没吃饭,后来谁给介绍对象他都摇头:她要是真没了,我这辈子不再娶。 其实王新活得好好的!她确实遭遇过围剿,重伤昏迷被老乡藏起来,但压根没牺牲。她也听说丈夫阵亡了,眼泪往肚里咽,照样子奔波在山沟里搞动员。 直到1947年,她偶然看到报纸上登了条消息,说有个技术骨干改造广播电台立了功。虽然用的化名,可那些无线电术语她一眼就认出来,除了她家老王还有谁? 这姑娘二话不说,揣着十几块钱就上路。没车票就扒货车,三天三夜颠到晋冀鲁豫解放区。 走到个培训点外头,远远看见个穿军装的男人正教人修电机。那背影她看了多少深夜,哪能认错?她嗓子发颤喊了声:“士光……” 王士光一回头,整个人僵住了。眼前这个满脸风霜的女人,不就是他烧成灰都记得的妻子吗? 两口子站在那儿眼泪哗哗地流,旁边小战士看得莫名其妙:这王主任平时严肃得像块铁,怎么今天哭成孩子了? 后来才弄明白,是战乱中情报传岔了道。这八年里王士光搞的电台接替了陕北广播,还立过特等功;王新呢,在敌后组织妇女撑起半边天。 重逢后他们再没分开,一起熬过动荡时期关牛棚的苦日子。直到2003年王士光去世,这对革命夫妻携手走了65年风雨路。 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人被李侠和何兰芬感动,却不知道原型夫妻的结局更暖人心窝。 什么叫信仰?大概就是在黑夜里相信光,在离别中守住约,在绝望里不肯忘。那电波永不消逝,是因为有人用一辈子摁下了发送键。 信息来源: 人民网《永不消逝的电波(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央视新闻《“弄假成真”的七对著名革命夫妻》 新华网《真实版“潜伏”,无“名”也英雄》 中国青年报《永不消逝的爱情》
离了婚后,我麻溜娶了现任老婆。她模样俊,工作牛,家境甩我前妻家一大截。她带个儿子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