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美国前上校的话,有点意思。 他说:中国人从来不好战,他们只想搞钱。 前半句我同意,后半句,格局小了。 那不叫“只想搞钱”,那叫“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你琢磨琢磨,几千年来,我们骨子里的逻辑是什么? 是家里那几亩地能不能丰收,是门口那条路能不能让货物跑起来,是年底了能不能给娃扯一身新布料。 这位美国军官的观察带着西方视角的局限性。他将中国人民的勤劳误解为纯粹的逐利行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证明,我们的追求远超越物质积累。农业社会孕育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民族血脉中。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耕节奏,春种秋收的循环塑造了我们的时间观念。这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培养了务实、节俭的民族性格。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是征服之路,而是商贸往来、文明互鉴的见证。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最能说明问题。明朝永乐年间,这支庞大舰队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没有建立殖民地,没有掠夺资源,带去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换回了长颈鹿、香料和友好往来。 数据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1.04万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07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改善,是孩子们的新衣裳,是老人安享晚年的保障。 江南水乡的拱桥,西北荒漠的驼铃,东南沿海的帆影,所有这些都诉说着同一个梦想:安居乐业。我们修建都江堰,不是为了征战,而是为治理水患滋养良田。我们修筑长城,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保护家园的宁静。 春节返乡潮每年震撼世界。三十亿人次的大迁徙,只为那顿团圆饭。这种对家庭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西方人很难完全理解。他们更习惯用GDP增长率、军费开支来解读中国。 实际上,我们的“搞钱”蕴含着深刻文化密码。山西票号的汇票曾经汇通天下,徽商晋贾的足迹遍及四海。这些商业行为始终服务于“光耀门楣”“泽被乡里”的更高理想。 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延续着历史脉络。脱贫攻坚战让近亿人口摆脱贫困,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改变农村面貌。国际影响力提升始终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 那位美国上校应该看看贵州大山里的天眼,它探索宇宙奥秘;应该看看东海之滨的洋山港,它连接全球贸易。这些都不是军事设施,而是人类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体现在“天人合一”哲学中。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这种思想源自《尚书》的“协和万邦”,传承至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西方战略家经常误读中国行为。他们将我们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视为威胁,将我们参与国际事务理解为扩张。实际上,我们最在意的永远是粮食价格、就业岗位、医疗保障。 从历史长河看,中国没有宗教裁判所,没有大规模海外殖民。我们有茶马古道的蹄声,有下南洋的奋斗,这些都是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前提下谋求发展。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很简单: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绵延数千年的社会理想,远比任何霸权追求都更具永恒价值。当代人搞钱现状 搞钱原理 华人搞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