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没上过军校,到底从哪学的打仗?今天看到一个教授的回答,他说:毛主席会打仗并不是因为什么天赋,什么孙子兵法,而是两个字,智慧。 先说说毛主席的早年吧。他1893年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农家,从小帮家里干农活,十三岁就辍学回家挑水耕田,那时候哪有机会接触军事?后来进了师范学校,学的都是教书育人的事儿,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整理书架、擦灰尘,顺带读了些中外历史和哲学书。1918年他回湖南组织新民学会,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那会儿党刚成立,他主要搞工人运动和农民协会。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他带着队伍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这时候他还没摸过枪杆子,更别提指挥大战了。可就是从这儿起步,他开始一边打仗一边学,总结经验教训。教授说的智慧,就藏在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里。不是坐在课堂上听课,而是从泥地里、枪林弹雨中摸索出来的。 你看,毛主席的军事路子,本质上就是把中国革命的实际和马列主义理论捏合在一起。他自己后来也说过,刚开始打仗时书没读多少,主要靠积累经验。像井冈山时期,国民党围剿来势汹汹,他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观察了当地地形、敌我力量对比后,硬是试出来的。红军在那山沟里转战,避实击虚,渐渐站稳脚跟。到1934年长征开始,红军从江西出发,穿越湘西、贵州、四川,一路过雪山草地,平均每天走二三十里,中间还得躲国民党飞机轰炸和追兵。这段路走下来,红军从八万多人减到两万多,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确立领导后,调整了路线,避开重兵区,选择人烟稀少的路径,最终北上会师。这智慧不就是对时空的把握吗?不死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而是拉开大格局,看全国形势。 教授点出的这个“智慧”,我理解成几层意思。第一层是预见力。早在1916年,毛主席就写信给朋友,说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不会变,早晚得打一场大仗来求存。那时候一战刚结束,日俄密约刚露苗头,他从报纸和历史书里嗅出味儿来。结果呢,二十年后卢沟桥事变,日本真就全面侵华,中国打了八年抗日才喘口气。这预见不是神棍把式,而是基于对帝国主义扩张规律的分析。第二层是时空观。他写《沁园春·雪》时,视野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秦皇汉武到当代英雄,这让他在指挥时总能跳出小圈子。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形势紧巴巴的,他一纸电令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部队从黄河边强渡,绕过敌军主力,钻进鄂豫皖老区开辟新战场。这一步棋,直接把战线拉长,国民党顾此失彼,反攻的主动权就到手了。 这智慧还体现在对历史大势的把握上。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被帝国主义和买办控制,农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所以毛主席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子,从井冈山到延安根据地,一步步建起红色政权。农民占人口八成,发动他们就是发动了汪洋大海,这不是空谈,而是从社会分析里抠出来的道理。抗日战争时,他主张国共合作,但也保持独立性,在延安办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干部,一边打鬼子一边扩军。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国民党有飞机大炮,美国援助源源不断,可毛主席算准了蒋介石的性格:优柔寡断,内部派系扯皮。辽沈战役,他让林彪集中火力打锦州,切断东北退路,国民党几十万部队投降;淮海时,指示粟裕隐蔽集结,围歼黄百韬兵团;平津则促傅作义和平解放北京,避免城毁。这些不是运气,而是读懂了对手的弱点,抓住了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本质。 毛主席读过不少书,《孙子兵法》是常备的,但他说过,军事家不能光靠古书,得结合实际。更多的是从中国古典兵书如《三十六计》、《资治通鉴》里吸取营养,再加上西方军事理论,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早年在北京就接触过。还有马列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论,让他学会用矛盾分析法看战场:敌我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层层剥开。长征时,他就用这法子,判断国民党合围的意图,化被动为主动。基层经验也关键,他没当过大兵,但从秋收起义起,就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了解部队的真实状态。红军大学里,他亲自讲课,教干部们实事求是,别搞教条主义。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对世界影响不小。越南胡志明、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都借鉴了他的游击战理论。古巴的卡斯特罗也说过,读毛的书比上军校管用。但要严谨地说,这不是简单复制,中国国情特殊,半封建社会决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性。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总想干涉,抗美援朝时,毛主席决策出兵,志愿军顶着联合国军的飞机坦克,硬是守住鸭绿江一线。这仗打得苦,冻伤减员严重,但战略上稳住了东北后院,避免了美军直逼边境。美方后来承认,没料到中国会出兵,这预见和决断的智慧,又一次显灵。
毛主席的军事智慧从何而来?没上过军校的他如何打出“神级操作”?
义气先义
2025-10-08 01:10:12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