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

文人学社 2025-10-07 21:58:03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 “人造太阳” 的本质是在地球上复刻太阳的能量反应。在超高温超高压环境下,让氢的同位素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且过程不产生核废料,原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堪称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这项研究曾长期依赖国家力量推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 “东方超环” 装置,今年 1 月已实现 1 亿℃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1066 秒。 中核集团的 “中国环流三号” 3 月创造了原子核温度 1.17 亿℃的纪录,这些数据不断刷新人类对聚变控制的认知。 激光武器与核聚变的关联,藏在能源供给的逻辑里。 激光武器的威力直接受制于能量输出,传统供电模式难以支撑其长时间高强度运行。而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商用,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巨量能源,从根本上解决激光武器的能源瓶颈。 但目前全球研发仍处于前期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预计要到 2050 年前后才能实现商业化发电。 中国的研发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除了 “国家队” 的大型装置,民营企业近三四年间快速崛起,成为重要补充力量。 2021 年成立的星环聚能,其 SUNIST-2 装置的环向磁场指标 2023 年已在球形托卡马克领域达到世界领先。 能量奇点公司 2024 年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洪荒 70”,今年又刷新了美国公司保持的通流实验磁场强度世界纪录。 民营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技术路线的多元与灵活。 瀚海聚能选择 “场反位形” 路线,无需建造复杂环形磁场线圈,降低了工程难度。 能量奇点利用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让装置成本大幅降低,“洪荒 70” 建造成本约 1.3 亿元,仅为国际同类大型装置的极小部分。 这些企业目标明确,计划在 2030 至 2035 年实现规模发电,为技术落地探路。 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早已展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衍生企业的 SPARC 装置预计今年建成,OpenAI 投资的公司则探索磁惯性约束路线。 中国民营企业虽起步稍晚,但在部分领域实现后发先至,能量奇点自主研制的 “经天磁体” 产生 21.7 特斯拉的磁场,已反超美国对标公司。 这种多国竞逐的背后,是对 “无限能源” 战略价值的共识。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材料与工艺的支撑。 过去托卡马克装置依赖铌系低温超导材料,工程量巨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磁体装置重达 2.3 万吨,建设成本超 250 亿欧元。 高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量产改变了这一局面,其高临界电流密度特性让装置小型化成为可能,能量奇点拟建的 “洪荒 170” 装置直径和高度均为国际同类装置的 1/4,却能达到同等能量输出。 “国家队” 与民营企业的互补格局加速了研发进程。 国家级机构聚焦百兆瓦级大型装置,保障未来大范围用电需求;民营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探索小型化、低成本路线,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中核集团已成立聚变能源公司,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也通过成果转化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合力攻关的态势。 可控核聚变的意义远超军事领域。它能彻底改变全球能源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依赖带来的环境压力,为工业生产、民生保障提供永续动力。 中国的持续投入与突破,不仅是为自身发展布局,更是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力量。 从 “东方超环” 的长脉冲运行到民营企业的技术突破,中国 “人造太阳” 的每一步进展都在靠近 “无限能源” 的目标。 虽然距离实际应用仍需时间,但这条探索之路已经铺开,它所指向的不仅是能源的革新,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