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特务拿着冲锋枪,挨个监舍扫射,刘德彬抢在特务开枪之前,主动倒地装死,谁知这时,一个特务持枪而进! 时间得先倒回1949年的重庆,那会儿的山城,空气里不光有雾气,还有一股子火药味。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老蒋败退台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可越是穷途末路,就越是疯狂。当时城外的歌乐山下,有两个地方一提起来就让人背后发凉: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俩地方本来没什么特别,一个曾是军阀的别墅,一个曾是小煤窑,后来都成了国民党保密局关押政治犯的“活棺材”。 刘德彬,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当时就被关在渣滓洞。他怎么进去的?说来也憋屈,是被叛徒出卖的。当时重庆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冉益智被捕后叛变,把组织卖了个底朝天。刘德彬作为地下党的成员,就这样被牵连入狱。 监狱里的日子,就一个字:熬。吃的馊饭,睡的潮地,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特务的审讯和酷刑。但最磨人的,是那种不知道明天在哪儿的绝望。可即便这样,牢里的人也没垮掉,他们偷偷传递消息,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甚至在放风的时候,还会用眼神互相打气。那是一种无声的约定:只要还有一个活着,就得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外面的人。 终于,那一天还是来了。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的前三天。特务头子毛人凤接到了蒋介石从台湾发来的密令,对关押人员进行“总清算”。那天下午,渣滓洞的气氛格外诡异,特务们一言不发,眼神冰冷。 屠杀是从男牢八室开始的。特务们没有废话,直接把冲锋枪的枪口从牢门下方的小窗伸了进去,接着就是一阵疯狂扫射。子弹像冰雹一样砸进狭小的牢房,瞬间血肉横飞。当时,刘德彬所在的牢房里,所有人都懵了。但就在枪声响起的前一秒,求生的本能让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惊慌站起,而是猛地往地上一趴,顺势滚到了床铺底下。 紧接着,子弹就追了过来,他感觉右臂一阵剧痛,知道自己中枪了。但他死死咬住嘴唇,一声不吭。鲜血浸湿了衣衫,他强忍着剧痛,一动不动。扫射过后,特务踹开牢门,对着屋里还没断气的人挨个补枪。一个特务的皮靴踩在了刘德彬的身边,枪口在他头上晃了晃。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可能是因为他满身是血,又一动不动,那个特务以为他死透了,便转身走向了下一个人。 就是这短短几秒的“装死”,让他和死神擦肩而过。 特务们补完枪,还不放心,又在牢房里倒上汽油,放火焚烧。浓烟和烈火很快吞噬了一切。刘德彬在床底下被呛得几乎窒息,但他知道,现在动就是死路一条。他等到特务的脚步声远去,才从尸体堆里挣扎着爬了出来。同牢房的难友杨培基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两人顾不上说话,搀扶着冲向牢房后墙。那堵墙因为连日大雨,本就松动,幸存者们合力猛撞,硬是撞开一个缺口,逃了出去。 这场大屠杀,三百多位革命志士遇难,最后从渣滓洞冲出来的,只有15人。刘德彬就是其中之一。 重庆解放后,刘德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另一位幸存者罗广斌(《红岩》小说的另一位作者)一起,整理记录狱中的斗争事迹。他们没日没夜地采访其他幸存者,把那些零碎、痛苦的回忆一点点拼凑起来。 后来,这些带血的记忆,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说《红岩》的创作基础。我们熟知的江姐、许云峰、成岗,他们的故事原型,很多都来自刘德彬和罗广斌的亲身经历,以及那些牺牲战友的真实事迹。他们说:“《红岩》的真正作者,是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他们只是用笔,替那些无法再开口的战友,完成了最后的遗言。
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特务拿着冲锋枪,挨个监舍扫射,刘德彬抢在特务开枪之前,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7 21:32:32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