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人说印度要超过中国了?看看数据就明白了!1990年,印度经济总量是中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8 14:33:26

为什么现在没人说印度要超过中国了?看看数据就明白了!1990年,印度经济总量是中国90%;2000年降到40%;2020年只剩25%;到2024年更只有18.8%。 1981年,我们GDP总量1959亿美元,印度是1935亿,就差那么一丢丢,印度GDP几乎是我们的98%。那会儿,谁敢说二十年后中国会把印度甩得没影儿? 整个80年代,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你追我赶,差距虽然有,但不大。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90年代之后,尤其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那一声炮响,给世界送来了一个“世界工厂”。 咱们这边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靠着庞大的、吃苦耐劳的劳动力,沿海地区“三来一补”搞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头有个关键,是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没看懂的,那就是我们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 简单说,就是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等很大一部分成本,是由老家的农村和家庭承担了。这等于给沿海的工厂提供了一种无形的“补贴”,让我们的出口产品有了极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大杀四方。这种模式,让中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印度那边,是另一番景象 那印度为啥没能复制这个模式呢?问题就出在它那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上。 首先,它的社会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复杂的宗教矛盾,让整个社会像一盘散沙,很难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 其次,外资一进去就发现,印度的“水”很深。它从英国殖民时代继承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劳动法规。这听起来是好事,保护工人嘛。但实际操作起来,它要求企业必须给工人提供全套的保险、养老、医疗福利。这直接导致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外资想在印度搞咱们当初那种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印度存在一个极其庞大的“非正规经济”。啥意思?就是那些没有注册、不交税、游离于统计之外的经济活动。比如街边的小贩、家庭手工作坊等等。根据一些研究,这部分经济的就业人口,可能占到印度总就业的80%以上! 你想想,这么多人不在国家的税收和统计体系里,政府哪来的钱搞基础设施建设?连自己村里有多少人,经济状况如何,村长都可能是一笔糊涂账。这就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非常弱,资源分配效率极低。 除了这些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印度经济的宏观层面,也长期被“三座大山”压着,喘不过气。 第一是贸易赤字。由于制造业不给力,很多东西自己生产不了,只能依赖进口,年年都是贸易逆差,说白了就是花出去的钱比挣回来的多。 第二是财政赤字。前面说了,非正规经济规模巨大,导致政府税收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印度的税收占GDP比重只有16%左右,咱们是多少?大约25%,欧盟更是高达45%。没钱,修路、建桥、搞教育、改善民生,都只能是空谈。 第三是外债高企。常年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窟窿怎么补?只能靠借外债。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借的债越多,要还的利息也越多,经济发展的成果,很大一部分都拿去还债了。 这三座大山,像三条绳索,牢牢捆住了印度经济的手脚,让它空有人口优势,却始终无法转化为真正的经济增长动力。 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我们的一家之言?那我们听听印度人自己怎么说。 印度知名媒体人阿卡帕特尔(Aakar Patel)前不久就写了一篇很“扎心”的文章。他直言不含糊地说:“除了嘴上说说之外,我们实际已经失去了与中国相匹敌的雄心。” 他列举了几个数据:今天,中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而印度只有2400美元,差了整整五倍。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这些未来的关键产业上,中国已经遥遥领先。 他最后痛心疾首地感叹,印度这个充满潜力的国家,却总是在为几百年前的矛盾纠纷内斗,“被过去的仇怨所羁绊,耽误了现在,也耽误了未来”。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精力聚焦于发展,而是耗散在无休止的内耗中,那再好的人口红利、再优越的地缘位置,都可能是一场空。 聊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没人说印度要超过中国了? 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这根本就不是一场简单的龟兔赛跑,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较量。中国依靠强大的国家整合能力和独特的社会结构,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而印度,则受困于历史遗留的社会顽疾和结构性的经济矛盾,始终未能将潜力转化为实力。 当然,我们说这些,绝不是为了嘲笑或者贬低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路径。印度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大国,它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但事实和数据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喊几句口号、画几张大饼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是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难题,是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