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讲真的,这不是客气话,而是实力使然,过去美国在西太平洋有多自信?航母说开就开,战机说飞就飞,南海和台海就像它的后院一样。 可如今的局面完全变了,航母战斗群想往前推一步,都得先掂量自己会不会掉进中国的导弹火力圈。 中国的军力变化堪称脱胎换骨,先说海军,航母已经不止一艘,福建舰上电磁弹射一亮相,配合055万吨大驱,直接把西太平洋画出了巨大的“禁区”。 这些大驱不光能拦截空中目标,还能精准打击海上舰艇,把美军最引以为傲的航母逼得远远躲开。 再看空军,歼-20隐身战机逐渐形成规模,歼-35也开始服役,无人机集群在演习中一齐出动,配合预警机的雷达系统,把美军最依赖的空中优势一点点压缩。 以前美军靠技术代差横行,如今这层差距正在被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能硬碰硬较量。 陆军同样不能小觑,99A主战坦克火力强劲,PHL-191远程火箭炮精准覆盖数百公里,再加上无人战车和合成旅编制,机动性比以往更高。 后勤系统升级后,哪怕是在零下几十度的高原环境,部队依然能保持作战能力,这点让美军尤其头疼,因为它们跨洋行动,光补给就是大麻烦。 而真正让他们退缩的关键,还有导弹和核力量,东风-21D、东风-26早已被称为“航母杀手”,东风-17的高超音速速度更是让美军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稳定的二次核反击能力,潜艇能在深海隐身,机动导弹能随时转移,美军根本无法保证先发制人的同时不被反击,换句话说,只要擦枪走火,美国本土也得冒巨大的风险。 美国人自己算过账,兵棋推演一次次得出相同的结果,在中国家门口打仗,美军航母可能被击沉,几万士兵伤亡,补给线很快被切断,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这种仗没法打。 打不过就别硬碰,这不是懦弱,而是现实判断,美国现在的算盘已经从“能不能赢”变成了“打了会怎样摊牌”。 先说经济这一摊:中美互相捆绑,产业链交织得太深,很多美国公司、很多高端零部件,都靠着中国市场和中国工厂生存,真要动刀子,不只是军费在涨——整个供应链断裂对美国产业的伤害是长期的,谁也不想把自家腰包先掏空。 再有就是“花多少钱”这个问题,现代战争的代价不是几艘被击沉的舰艇那么简单:军事损失之外,经济动荡、能源市场混乱、对外投资环境雪崩,都会反过来冲击美国本土。 看着俄乌那档子事,连长期压制的小国都要消耗巨额资源,换成和中国这种体量的大国,账面上的数字只会更吓人,国会和选民也没多少耐心去长年持久战。 外交上,盟友也不是总按剧本来跑,日韩、澳大利亚、日本这些靠着区域贸易和供应链繁荣的国家,若被逼着选边站队,会先掂量自己的出口和就业受损有多大。 说白了,很多国家即便政治上支持美国,实际到真要埋单的时候也会退缩——没人愿意为一场可能把自家经济推入深渊的战争买单,印度、东南亚国家更是偏向观望,不想被第三方牵扯进大国冲突。 美国内部也有硬伤,多年来产业空心化、军工供应链分散、替代产能难以短期恢复,这些都是硬数据变成了硬现实,想把航母、战机、弹药任何东西大量补上,短时间根本不现实。 再加上海外基地维护费用和远洋补给的脆弱性,一旦进入真正对抗,美军后勤可能比前线更先遭遇麻烦。 于是他们开始换招:不直接打,走经济与技术路线,限制关键技术、搞供应链联盟、推行制裁和关税,都是想用“非军事手段”压制对手增长的办法。 但这套手法未必能快速见效——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市场体量、完整的产业链和加速自主创新的动力,被卡住的环节有人在用国产替代,有人在找新供应,有人在拓展多元市场,短期痛点不一定能把国家拉倒。 说白了,双方都在试探边界,中国把军力当成底牌,告诉全世界:别轻易试探我们的红线;美国则把经济和技术工具当作主攻方向,试图慢慢压缩对手的发展空间。 真正的较量已经从是否直接出兵,转成谁能在长期竞争中更稳、更快、更有弹性。 美国前大使的话不是戏言,而是战略上的承认——在力量对比和现实成本面前,直接军事对抗对美国来说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而未来的主战场更有可能是贸易规则、技术标准、供应链网络与国际话语权,而不是靠炮火解决争端,我们的态度很清楚,增强防御、守住底线,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与合作上——因为真正的胜利,是把对手拉回谈判桌,而不是把世界拖入混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
木槿论事
2025-10-07 16:4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