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逝世后留下14亿,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可已经120年,这14亿

墨香染时光 2025-10-07 16:37:48

1896年,诺贝尔逝世后留下14亿,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可已经120年,这14亿为何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1896年诺贝尔去世时留下的14亿人民币(按现在汇率算),每年都要给获奖者发几百万奖金,120年过去,这钱不但没花光,现在反而涨到60多亿了? 难道这钱真能自己“生钱”?其实背后没那么玄乎,全靠基金会把“死钱”盘活的3个硬招,每一步都藏着专业的理财逻辑。 先说说这笔钱的起点。1896年诺贝尔去世时,留下的遗产是3100万瑞典克朗,搁当时相当于瑞典全国年财政收入的1/10——你想想,这在19世纪末可是笔天文数字。 诺贝尔在遗嘱里写得明白,94%的钱要用来设基金,靠投资收益发奖金,奖励物理、化学这些领域的牛人,剩下的给亲戚和仆人。 但刚开始管理这笔钱时,基金会走了不少弯路。那时候觉得“安全第一”,把大部分钱存银行、买国债,年利率也就2%到3%,只敢用收益的4%发奖金。 可没几年麻烦就来了:一战时欧洲贸易断了,债券收益跌到1.5%,瑞典政府还征了10%的遗产税,一下就少了400万克朗。 到二战更惨,20%的资产因为买了德国债券被冻结,价值缩了30%,1942年每项奖金只剩2万瑞典克朗,得主拿这钱也就够买个显微镜和几箱试剂,连更新实验室设备都不够。 按这架势,再这么下去,奖金迟早发不出来。 一开始不少人反对,觉得“给学术奖项搞炒股太不严肃”,但事实证明这步走对了。 他们先从稳当的蓝筹股下手,买了通用电气、瑞典钢铁这些靠谱企业的股票,又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买了几处房产收租金,初始投资占资产的15%。 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到1960年资产就回到4000万克朗,奖金也从2万克朗涨回5万。 后来还加了对冲基金,专挑低杠杆的产品,最多不超过8个策略,风险控制得特别严——比如1987年他们发现瑞典房价要涨疯了,赶紧把所有房产卖了,刚好避开1991年的房地产崩盘,转头把钱投进美国股市,赶上牛市3年就赚了20%。 除了投资改对了路,还有个“免税护身符”帮了大忙。 1953年瑞典议会认定基金会是公益机构,免了资本利得税,每年能省50万克朗;第二年美国也跟着免了海外投资的预扣税,钱在国际上流动更方便。 别小看这免税,比如赚100万,不用交税就能全投回去,常年累月下来,复利效应特别明显,这可是普通投资者没机会享受到的红利。 当然,光会赚钱还不够,得有规矩把钱守住。基金会有个铁律:每年花出去的钱(包括奖金和办公费),绝对不能超过资产总市值的4.5%,剩下的收益必须重新投回本金。 就像给本金“喂营养”,不管市场好坏都不打破这个规矩——2008年金融危机时,资产跌了8%,他们也没动本金,只是暂时把奖金调到800万克朗,等2009年抄底买了苹果股票(当时每股才30美元),10年涨了15倍,资产很快就补回来了,2012年奖金又调回1000万。 现在再看诺贝尔基金会的家底,根据2023年的审计报告,资产已经超60亿瑞典克朗,钱分别放在股票(47%)、固定收益(13%)、房地产(9%)和其他投资(31%)里,每年还会做“利率涨2%”的压力测试,确保就算市场波动,冲击也不超过5%。 2023年的奖金涨到1100万瑞典克朗,差不多700万人民币,够一位顶尖学者安安心心搞好几年研究。 其实诺贝尔基金的故事,给普通人也提了个醒:钱要想长期增值,光存着肯定不行,得找对投资方向,还得有铁规矩约束。 要是当年基金会一直死守国债,别说涨了,恐怕连诺贝尔的名声都保不住。 现在再提起诺贝尔奖,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获奖者的成就,还有这背后一套把“遗产”变成“永续财富”的智慧——这可能比奖金本身,更值得让人琢磨。

0 阅读:91
墨香染时光

墨香染时光

阳光明媚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