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咱们的贸易顺差眼看就要摸到1万亿美元,这在全球贸易史上都是惊人的数字,可在另一头,外贸企业倒闭的消息却接二连三。 有人困惑:出口这么火,企业咋还一片惨淡?要我说,其实这两件事并不矛盾,而是同一场大洗牌的两面。 这几年,中国外贸的“赚钱点”早变了,过去靠缝缝衣服、拼拼玩具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挣钱的是电动车、光伏、芯片这些高技术货。 以前一件衬衫利润只有几毛钱,现在一台新能源汽车能顶几百件衬衫的利润,顺差就是这么被堆上去的——不是靠多卖货,而是靠卖更值钱的货。 但问题来了,这钱可不是人人都赚得到,像东莞、泉州那些原来靠代工吃饭的小厂,人工贵了、租金高了、原料涨了,连招工都难,东南亚又趁机抢单,越南、印尼的工厂成了新的“世界打工仔”,而中国那些靠拼便宜活下来的小厂,一旦订单被压价或消失,就只能关门。 外贸顺差涨得快,不代表所有行业都风光,高附加值产业在狂飙,小微企业却被潮水拍在沙滩上,这其实是产业升级的自然淘汰。 原来靠几千家厂子拼命干,才能赚几十亿;现在几家大企业卖几艘高端船、几万个电动车零部件,就能补上这缺口,顺差还在涨,但组成它的“选手”已经完全换了一拨人。 这场洗牌看似残酷,却是经济进化的过程,高端产能扩张,低端产能出清,谁掌握技术谁就活得久。 有人说,“这波倒闭潮,是中国制造从打工仔变老板的代价,”事实也确实如此,以前我们靠低价服从世界,如今靠技术改写规则。 而另一边,西方工业的好日子被中国企业一步步挤没,欧洲的机械厂、日本的汽车厂、美国的光伏公司,都在感受来自中国的“压强”,中国车便宜三成、光伏板效率高一倍,他们想不被替代都难。 顺差创新高的背后,不是全面繁荣,而是中国制造正在脱胎换骨,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出局,看懂这点,才能明白——企业倒闭,并不是经济出问题,而是旧时代在退场。 外贸企业一批又一批地倒下,看似悲观,其实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阵痛期。 那些靠代工、靠低价拼单的企业,本身就处在食物链底层,一旦大环境转向,最先被淘汰的必然是他们,过去靠人工和成本优势的模式走到了尽头,时代在逼着他们让路。 这几年,中国出口的主力从“汗水型”变成“脑力型”,电动车、工业机器人、芯片设备成了新的顶梁柱,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已经能在欧洲、拉美打出自己的品牌。 而顺差的数据好看,不是因为出口量暴增,而是因为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的利润在爆炸式增长,卖得少、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转变。 至于那些没赶上车的小厂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代远去,有人试着转型,结果资金断了链;有人想升级设备,却被高昂的贷款利率压垮。 说到底,从做贴牌到做品牌,从拧螺丝到搞研发,中间隔着的不只是钱,还有思维和体系。 国家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阵痛,落后产能在加速淘汰,新能 源、智能制造、半导体产业成了政策扶持的重心。 企业“走出去”建厂,也成了新趋势,比如光伏企业在印尼、墨西哥设厂,绕开关税继续卖欧美市场;汽车厂去泰国、匈牙利设分部,供应链布局更灵活,这不是逃避,而是升级的延伸。 西方的反应很直接——加税、调查、设壁垒,但这些手段治标不治本,因为中国的优势已经不只是“便宜”,而是“全链路”,欧洲造车得靠外包,咱们一整条产业链都在自己手里。 结果就是,他们越封锁,越暴露出自身的脆弱。 当然,这场转型不是没有代价,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就业结构被迫重组,很多工人离开流水线,开始干直播、外卖、基建出海。 有人说这是“产业版的优胜劣汰”,也有人担心社会稳定,可不论情绪如何,这股浪潮不会停——因为全球竞争的格局已经变了。 过去我们是“世界工厂”,现在我们正成为“世界技术中心”,顺差的数字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话语权。 那些倒下的企业,是旧模式的结束;那些崛起的新巨头,才是中国制造真正的起点。 所以别被倒闭新闻吓到,那不是衰退的信号,而是蜕变的标志。 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开始自己定价、定义标准、输出技术,那才是真正的崛起,1万亿美元的顺差,只是这场全球产业洗牌的开场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
木槿论事
2025-10-07 11:44:53
0
阅读:109
三国靓仔
之前由美资和美国进口支撑起中国低端制造业,现在美国的海量资本不进中国了,美国也尽量不买中国货了,中国的低端制造工厂只有要么倒闭要么迁去东南亚。还好我国早已经至少用十年时间做好了准备应对预期中的老美经济打压,所以才有所谓制造业转型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