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驻英国大使、前乌军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就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争在军事技术层面发表了评论。扎卢日内表示,乌克兰在技术上落后于俄罗斯,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太空力量。为此,我们需要进入太空并实施太空计划。” 扎卢日内称,乌克兰太空发展的举措之一应该是建立乌克兰版的“星链”卫星通信系统。 这番话从一位前线总指挥,如今的外交官口中说出,分量显得格外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战术呼吁,更像是一个国家在未来战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宣言。 扎卢日内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乌克兰在技术层面的窘境,这种落后并非体现在坦克或火炮的数量上,而是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决定战局走向的“神经中枢”。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钢铁碰撞,电子战、信息战、无人机对抗,这些领域的胜负往往在枪声响起前就已经分出。 当俄罗斯能够利用其庞大的卫星网络进行侦察,并用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干扰通信时,乌克兰的士兵们就像在浓雾中作战,尽管英勇,却常常陷入被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星链”系统。在战争初期,这款由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提供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几乎成了乌克兰军队的“生命线”。 它让指挥系统在地面基础设施被摧毁后依然能够运转,让无人机操作员能够实时回传情报,让分散在各地的部队能够保持联系。 可以说,“星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乌克兰的战术通信短板,创造了战场上的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将一个国家的军事通信命脉,完全寄托在一个商业公司、一个外国企业家身上,这本身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此前围绕“星链”在克里米亚地区使用权限的争议,已经给乌克兰敲响了警钟。这种依赖性的脆弱,让扎卢日内“建立乌克兰版星链”的呼声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 那么,乌克兰版的“太空力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听起来很宏大,但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其核心,就是构建一个自主可控的卫星综合网络。 这个网络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通信问题,一个不受制于人、加密且可靠的“天基互联网”。但这仅仅是开始。一个完整的太空体系,还应该包括“天眼”——高分辨率的侦察卫星。 这些卫星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地监视敌方动向,为炮兵提供精确坐标,为部队规划安全路线。更进一步,还需要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导航卫星,确保在GPS信号被屏蔽时,自己的导弹和无人机依然能指哪打哪。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才能真正意义上扭转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一个正处于战火之中的国家,如何去发展耗资巨大的航天技术?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扎卢日内选择在英国发表这番言论,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这既是向乌克兰的盟友,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乌克兰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武器援助,更是长期的、能够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技术合作。 或许,未来的合作模式将不再是直接送来一架无人机,而是帮助乌克兰建立自己的无人机生产线;不再是提供卫星图像,而是帮助乌克兰发射自己的卫星。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是确保乌克兰长期安全的关键所在。 扎卢日内的这番构想,实际上也揭示了未来战争的一个新趋势:太空正成为继陆、海、空、网络之后的第五大战略领域。谁掌握了太空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对于乌克兰而言,发展太空力量,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国家生存与未来的必答题。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国际社会的鼎力支持。 但这是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必须仰望星空,才能最终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任何武器都更加重要。
俄罗斯军事专家、退役上校阿斯兰·纳胡舍夫称,俄罗斯原计划在明年1月“消灭”乌克兰
【91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