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今日发声,把话挑明:在中华复兴的冲刺阶段,台湾绝不充当拦路石。分裂不是选项,联手才是答案——十四亿同胞一起冲线,民族荣光才完整。这份对统一的执念,配得上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掌声。历史不会缺页,张亚中的名字,注定被写进下一章。 —— 话音刚落,直播间弹幕瞬间爆炸,有人刷“终于等到敢说真话的”,也有人冷嘲“又在喊口号”。张亚中没理会,把话筒往前一推,像把刀插在案板上:“喊口号?我喊了二十年!从李登辉喊到蔡英文,嗓子都哑了,可今天还得喊,因为再闭嘴就真晚了。” 他撸起袖子,胳膊上贴着风湿膏,七十岁的人,说话仍像连珠炮。台下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他忽然点名:“后排那位戴‘草莓熊’口罩的小姑娘,你一个月房租多少?”女孩愣住,比了个“二”。张亚中扭头看镜头:“两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四千五,她得打三份工。同年龄的北京女孩,住四环外单身公寓,地铁半小时到国贸,月租才三千五。这就是经济现实——统一不是政治口号,是钱包问题!” 现场安静三秒,随即掌声炸锅。他把PPT切到下一页:大陆高铁网伸到福州,下一站只要过平潭海峡,就是桃园;台湾水果销陆,凌晨采摘,中午就能上上海餐桌,比运到高雄还快。数据啪啪往外甩,像撒扑克牌,“谁跟钱有仇?谁跟好日子有仇?” 可回到绿营大本营,画面就变了。记者堵他:“你要投降吗?”张亚中笑出一声冷哼:“投降?我二十年前是台大教授,现在还是,薪水一分没涨,投降给谁?倒是你家‘部长’,喊‘抗中保台’,儿子却去硅谷买房,到底谁投降?”一句话把对方噎成静音。 有人骂他“红统”,他干脆把户口本亮出来:祖籍浙江绍兴,祖父是日据时代私塾先生,教他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他说:“我根就在对岸,只是被一条水沟隔开,难道认祖归宗叫红?” 深夜回家,他还要批改学生论文。老伴端来一碗泡面,他边吃边刷手机,看到“台独”网红嘲笑“统一发大红包”,气得把叉子扔了:“红包?老子要的是尊严!甲午那年,台湾被割让,先民哭晕在码头,今天再被割一次?门儿都没有!” 他想起2014年第一次带团登陆,高铁从南京到北京,时速三百,窗外稻田飞退,他眼泪狂飙,旁边陆客吓一跳:“大爷你晕车?”他摇头:“我晕‘落后’——原来我们真被落下了。”回台后,他把自己关办公室写《统合方略》,三个月瘦了十斤,书稿寄给蓝绿两党,回信寥寥,大多敷衍“收到”。他自嘲:“热脸贴冷屁股,但屁股也得贴,谁让这是咱的家!” 去年参选国民党主席,电视辩论场上,他一人对四面围剿,被问“统一要不要时间表”,他拍桌子:“要!就是我咽气之前!我怕死吗?我怕的是死之前看不到两岸车牌互认!”现场哗然,却也让年轻人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人不闪躲、不套话。 舆论场说他“理想主义”,他回敬一句“现实主义才最虚伪”——靠美国军售就能保台?美国自己都在撤侨!靠“新南向”就能脱钩?越南泰国早被大陆供应链绑得死死的!他把这些写成短视频,每条三分钟,配摇滚BGM,点击量居然破亿。弹幕里刷“张爷爷好燃”,他咧嘴笑:“燃就行,怕的是熄火。” 当然,他也碰过钉子。去年在台南校园演讲,台下突然冲出个学生,拿白漆泼他一身,大喊“台湾不是中国”。他没擦,顶着白花花的衣服继续讲:“油漆洗得掉,血脉洗得掉吗?”讲完鞠躬,台下掌声比骂声还响。回酒店,他拿牙刷一点点刷西装,老伴心疼:“扔了吧。”他摇头:“留着,下次还穿,让他们看看——泼脏水也改不了颜色。” 有人问他:“统一到底长啥样?”他掏出手机,屏保是一张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照片——“天下一家”四个大字在夜空燃烧。“就长这样,十四亿支荧光棒一起摇,少一支都不完整。”他说得动情,眼眶发红,像七十岁的人突然变回七岁那年,第一次听爷爷讲“黄河之水天上来”。 写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外公,湖南乡下老农,不识字,只会写“中国”俩字。每年春节,他都要把“中国”贴在门口,左边再贴一张“团圆”。小时候不懂,现在懂了:团圆不是形容词,是动词——得动,得跑,得喊,得把“家”这个字从地图这头推到那头。张亚中不过是在替我们跑、替我们喊,喊到喉咙出血,也不肯停。 历史确实不会缺页,但缺的是敢写字的人。张亚中正在用指甲在墙上刻字,刻得血淋淋,也刻得亮晶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笔画,却很难说他写错了题目。因为题目早就写在那儿——统一。只是有人装看不见,有人假装没看见,而他选择大声念出来,念到全场都听见。 掌声也好,骂声也罢,至少他让这个话题不再躲在角落吃灰。接下来,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接茬。毕竟,冲刺的终点线就在眼前,十四亿人的跑道,少一条腿都算未完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张亚中今日发声,把话挑明:在中华复兴的冲刺阶段,台湾绝不充当拦路石。分裂不是选项
可爱卡梅伦
2025-10-07 10:48: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