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亲,二辈表,三辈了。
这也是自然规律。
过节前一个月,母亲就张罗着去走亲戚,说实话我是不太想去,因为基本没有什么感情,多少年都没有往来了,但母亲怪我不体谅,“不要说礼尚往来,他们离我们远,不方便过来……”
我有时候会想起小时候,对亲戚的印象很淡。后来看到“我爸妈的亲戚”这句话,不禁莞尔一笑。
确实是这样,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人际关系,亲戚关系也是其中一种。
穷不走亲: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要知道人心是势利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人之常情而已,没有什么稀奇。
老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如虎,惊散九族六亲。
如果你混得不好,那就老实在家,努力赚钱,不要想着走亲访友,那样会让人误会你是“打秋风”、占便宜。如果你混得风生水起,你就可以提着礼物走亲访友了,处处受人欢迎。
你有好处就有人围着你,有酒有肉有朋友,这其实也很难得,酒肉朋友才是现实,当时彼此高兴就好,至于以后如何,不用太计较。
亲戚走动属于礼多人不怪,你带着礼物去别人觉得受尊重,面子好看,如果礼物比较贵重,那你的份量也就提升了。
如果非要执着于“人情味”,那无疑是思想钻了牛角尖,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趋利的,所谓礼轻情意重,也说明必须是要有“礼”的,你提着几盒点心也算是有个形式,比较好看。
否则就是不通人情世故,为世俗所不容。
礼的核心是互相尊重,彼此给面子;礼物的内涵是以此为纽带,联络感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与人的感情也必须有物质基础才行啊。
比礼物更进一步的就是利益关系,有共同的利益甚至比“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更稳固。
平常婚丧嫁娶就算人不到,礼数要到——红包或帛金要送到,这样别人也不会怪罪你。
至于逢年过节的时候,最好还是人走一趟,去亲戚家坐一坐,喝杯茶,说说话也是好,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味。
过去大家条件都不好,人际关系也稳定,走亲戚是很隆重的事情,去了都是大吃大喝一顿,彼此尽兴。但吃喝完了要早点走才好,客走主家安。
要是客人一直住在家里好吃好喝不走,那就惹人烦了。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很少,吃饭都嫌麻烦,主人想要多坐一会,在家里吃顿饭都难。毕竟大家都很忙的,谁也不缺一顿饭吃。
时代变了,物质条件变了,人际关系也会跟着变化。
结新亲、断老亲很正常,人终究是社会动物,谁都难免有亲友。
距离远了,平常没有走动,大家越来越陌生,尽管有血缘关系,但确实亲不起来。至于过去的是非恩怨等等,更是一笔糊涂账。随着老一辈的人陆续离去,很多事也随着云烟散尽了。
至于新一辈的人各有各的圈子,没有什么交集,亲戚之间的情分越来越淡,估计以后就成了陌生人一样。
说实在的,现在走亲戚花费钱不多,主要是时间上的耗费,大家更重视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关系和朋友往来,这是符合人性和社会规律的。
大家有各自的理由:你不近我,我何必近你?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都是对别人提要求,却从不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和不对。
各人有各自的看法和选择,无可厚非。感情总是要付诸于值得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