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无辜笑] 当时乌克兰科尔松地区,六万名德军被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投入两个方面军的兵力,火炮和坦克数量远超德军,这场包围战后来被称为“科尔松—切尔卡瑟战役”。 被围部队包括德国国防军常规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维京”师,由59岁的炮兵上将威廉·施特默尔曼统一指挥,包围圈形成后,德军处境迅速恶化,弹药和食物供应都成问题。 希特勒要求被围部队坚守阵地,等待曼施坦因元帅率领的装甲军团前来解围,但2月中旬连续的降雪和冰雨让地面变成泥沼,援军推进速度极慢,多次尝试突破苏军防线未果后,曼施坦因发来电报,提示被围部队需要做好自行突围的准备。 苏军派出谈判代表,向德军指挥部递交劝降信,承诺按照日内瓦公约对待战俘,参谋部内出现不同意见,部分军官认为继续抵抗只会增加无谓伤亡,施特默尔曼拒绝了投降提议,决定组织突围。 突围计划定在2月16日夜间执行,气象预报显示当晚会有暴风雪,能提供一定掩护,作战方案是由“维京”师作为突击先锋,集中兵力撕开苏军防线的一个缺口,主力部队紧随其后通过突破口,断后部队负责掩护主力撤离,阻击追击的苏军。 在分配任务时施特默尔曼宣布自己将留在断后部队,希特勒得知后派专机前来接他撤离,施特默尔曼让飞机运走重伤员,自己选择留下,他的副官和参谋人员多次劝说,但他坚持这个决定。 2月16日晚暴风雪按预报到来,数万德军在夜色和风雪掩护下发起突围,“维京”师官兵在坦克支援下向西南方向发起冲击,经过几小时激战打开一道缺口,主力部队开始向突破口集结。 战斗持续了整夜,双方在狭窄的突破口附近反复争夺,德军工兵部队在格尼诺伊—季基奇河边架设临时浮桥,让部队能够通过这条冰冷的河流,许多士兵在河中失足,被冰水吞没。 到2月17日黎明超过四万名德军通过突破口,与前来接应的第一装甲师会合,突围行动基本成功,但付出了惨重代价,施特默尔曼和断后部队在阻击战中几乎全部阵亡。 苏军在清理战场时发现施特默尔曼的遗体,他身上有多处枪伤,手中还握着步枪,苏军元帅科涅夫下令按照军人礼节安葬这位德军将领,并在墓地竖立了一个木质十字架。 科尔松包围战反映了二战后期东线战场的残酷性,德军已无力改变战略颓势,但在战术层面仍能组织有效抵抗,苏军虽占绝对优势,但在围歼战中仍有漏洞可钻。双方都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位将军是真正的军人,用自己换四万士兵的生命,现在哪个领导能做到?这才是真正的领袖!” “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施特默尔曼的选择展现了军人最崇高的精神。” “看完心里堵得慌……都是战争的牺牲品,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别再让普通人用生命为野心买单。” “苏军元帅科涅夫也是真汉子,尊重对手的军人才配得上胜利者的称号。” “别说德国人死板,这种纪律性和牺牲精神确实值得研究,换其他部队早崩溃了。”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但人性的光辉跨越阵营与时空。” 如果身处绝境,你认为指挥官该优先保存实力还是死战到底? 官方信源: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所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
轩叔观察
2025-10-05 13:25: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