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无辜笑] 这件事的起因是7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华北震情会商会,专家汪成民在会上非正式提出,7月22日至8月5日期间,京津唐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青龙县科委工作人员王青春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带回了县里。 冉广岐听完汇报后陷入两难,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发布地震预报,只凭内部会议的一句话就动员全县撤离,一旦预测失误,不仅会引起民众恐慌、耽误农时,自己还可能被追究“散播谣言”的责任。 县委常委会开了整整一天,争论激烈,有人说依据不足,这只是专家的个人判断,不是正式预报,有人担心正值夏收时节,这样折腾会影响生产,还有人直接问:没有上级批准,出了事谁负责。 冉广岐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话: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保住47万人的命,如果预测有误,所有责任他一人承担。 从7月25日开始,青龙县进入紧急状态,所有干部下乡入户,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用大喇叭反复广播防震知识,要求所有人在院子里、打麦场上、河滩边搭建临时防震棚。 正值盛夏室外蚊虫肆虐,住在外面苦不堪言,很多群众不理解,觉得这是瞎折腾,有的人搭了棚子晚上还是偷偷回屋睡觉,干部们就24小时巡查,碰到一个劝一个,有些村干部干脆自己先睡到外面,给村民做示范。 整整三天三夜,青龙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露天过夜,孩子哭、老人怨,但大部分人还是照做了。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开始剧烈摇晃,唐山市在瞬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遇难,而青龙县虽然房屋大面积倒塌,但因为人都在外面,实现了零死亡。 事后有人统计如果当时青龙县没有提前疏散,按照房屋倒塌率和人员伤亡比例推算,至少会有几万人丧生。 同一时期开滦煤矿工程师马希融也发现了强震预兆,他根据仪器监测数据和动物异常行为,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但因为没有正式文件支持,报告被层层压下,最终没能引起重视。 两相对比更能看出冉广岐决策的难能可贵,他面对的压力比马希融大得多,一个是向上报告,一个是要动员47万人撤离,前者最多是白费功夫,后者一旦失误就是政治生命的终结。 地震过后,冉广岐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被树立为典型,但他自己从不居功,总说是运气好,碰上了汪成民那句提醒。 1996年联合国官员专程到中国,向冉广岐颁发纪念章,把“青龙经验”列为全球防灾减灾的成功案例,国际减灾界把这次撤离称为“灾害预防史上的奇迹”。 在灾难面前,科学预警固然重要,但把预警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决策者的勇气,这种勇气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基于对人民生命的高度负责。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位冉书记是真英雄,拿自己的前程换来了47万人的平安,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现在这样的干部太少了。” “看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想象一下那个夜晚,青龙县的人在外面被蚊子咬,但正是这‘折腾’救了所有人的命。而唐山那边……唉,太痛心了。” “所以说关键时刻还得有敢拍板、敢担责的人,层层汇报、怕担责任,最后错过的就是生命。向老书记致敬!” “马工才是最意难平的,他明明已经测出来了,却没人敢听,这教训太深刻了,预警机制真的太重要了。” “这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成功的案例了吧,面对自然灾害,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对比太鲜明了,一个县的担当和一个系统的僵化,如果当时马希融的报告能遇到一个像冉广岐那样的领导,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那么在今天,如果我们遇到类似需要“越级”汇报的紧急情况,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勇于担当”和“遵守程序”之间的关系? 官方信源:中国地震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
轩叔观察
2025-10-08 15:2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