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地下党员赵兴兰被捕,一个伪军给他送饭时,突然敲了敲碗底,还说要救他出去

轩叔观察 2025-10-05 13:25:53

1942年地下党员赵兴兰被捕,一个伪军给他送饭时,突然敲了敲碗底,还说要救他出去,赵兴兰说出了暗号,谁知伪军却一脸茫然![无辜笑] 当时苏北泗洪县城的审讯室里,赵兴兰已经被吊在梁上三天三夜,他原本是县城小学的语文教师,抗战爆发后因为熟悉本地情况,被组织安排潜入商会做情报工作。 被捕那天他正在布店后院与联络员接头,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来不及多想,一口吞下了用蜡纸封好的情报,那张纸条上记录着伪军三个据点的兵力部署和换防时间。 日伪的审讯官轮番上阵,从鞭打到坐老虎凳,甚至把他的手指插进竹签,他咬紧牙关,只反复说自己就是个做布匹生意的商人,第五天伪军换了招数,把他病重的母亲带到牢房外,老人哭着喊他的名字。 他隔着铁窗看见白发苍苍的母亲,心如刀绞,但他知道一旦开口,不仅自己必死,还会牵连整条情报线上的同志,他转过身去,靠着墙壁一言不发。 伪军司令见硬的软的都不管用,下令将他列为死囚,准备三天后枪决,消息传到新四军情报站,组织立即启动紧急营救预案,但没人知道,参与这次行动的几拨人彼此并不认识。 第二天中午一个新来的伪军士兵给他送饭,他端着碗走到牢门前,用勺子在碗底轻轻敲了三下,然后把饭碗推进来时,碗底压着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只写了四个字:救你出去。 他展开纸条看了一眼就塞进嘴里吞了,他试探着用组织教的暗号敲击墙壁,两长三短再一长,但那个士兵只是茫然地看着他,显然完全不懂这套信号的含义。 这让他陷入两难,他在情报系统工作两年,知道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不同的行动小组使用不同的接头方式,这个士兵可能来自另一个系统,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暗号很正常,但万一是敌人设的圈套呢。 当晚他辗转难眠,他仔细回想那个士兵的每一个动作,敲碗底时手在微微发抖,递纸条时眼神闪躲,这些都不像是训练有素的特务,更重要的是如果敌人想诱捕同党,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直接严刑逼供就行。 第三天一早伪军宣布要把他押往徐州日军宪兵队,负责押解的是伪军秘书长邵小平,一个四十来岁的瘦削男人,邵小平给他松了松绑,压低声音说:“待会儿过运河桥,你往河里跳,其他的别管。” 他这才明白,组织的营救计划分成好几步,先由商会里的内线传递消息,再由潜伏在伪军内部的同志制造机会,每个人只知道自己那一环该做什么,那个送饭的士兵可能只是负责传话,根本不知道后续的安排。 囚车行至运河桥中央时,邵小平突然大喊一声:“犯人逃跑!”他来不及多想,翻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他在水下憋着气拼命往下游游,耳边响起几声枪响。 就在他快撑不住时,一只有力的手抓住了他,河边早有一艘渔船等在那里,船上的人迅速把他拉上来,用蓑衣盖住,船就顺流而下,岸上的邵小平对着河面又开了几枪,然后从怀里掏出准备好的猪血袋子,把血泼在桥栏杆上。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等其他伪军赶来时,只看到桥上的血迹和漂浮的囚衣,邵小平神色慌张地报告:“人犯中弹落水,应该死了。”伪军司令派人下河打捞了两天,一无所获,只好作罢。 他后来才知道,这次营救动用了三个不同的情报小组,送饭的士兵来自城内的工人线,负责传递消息,邵小平是商会线培养的长期卧底,接应的渔船则属于水上交通站,三拨人互不相识,甚至用的联络暗号都不一样。 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协调难度,但安全性极高,即使某一环出了问题,也不会牵连到其他人,这次行动中如果送饭的士兵被抓,他只知道有张纸条要传进牢房,并不知道后续的营救计划。 脱险后他被安排到淮北根据地继续从事情报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时,他已经建立起一个覆盖三个县的情报网,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有些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见过面。 类似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数不胜数,在敌占区的每一个县城、每一条街道,都可能潜伏着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不需要知道全局,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完成自己那一小部分任务,就能编织成一张让敌人防不胜防的情报网。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故事比谍战片还刺激!原来真实的历史行动这么周密,连假尸体和鸭血都准备好了,细节拉满啊!”   “看到暗号对不上那段真心急死了,幸好赵兴兰够冷静!地下工作者真的太不容易了,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破防了……‘唯一的暗号是救同胞的信念’这句话直接泪目,那个年代的信仰真的纯粹。”   “科普一下:历史上地下组织确实常用单线联络,不同系统互不知情,即便被抓也不会牵连整个网络。”   “邵小平这种双面英雄最值得铭记!表面是汉奸秘书长,实际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救人。”   “现在看敲碗底都觉得是暗号,建议拍成电影,绝对比虚构剧情震撼!”   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你认为最难承受的是严刑拷打,还是长期隐藏身份的心理压力?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