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存在个别反华声音,还显现出试图依托中国诉求资源却缺乏稳定合作基础的倾向,其合作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其实,只要看明白伊朗的“双面外交”,就知道中国为何在合作中保持审慎。这个国家一边和中国签着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一边又在国际场合与合作执行中呈现摇摆姿态,这种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就渗透到了实际合作中。 2021年签署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曾被寄予厚望,协议规划中国在25年内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其中2800亿用于建设连接高加索至中国喀什的石油运输管道,剩余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与跨区域高铁项目。 但这份本应严格保密的协议副本,三个月后便通过伦敦的反伊朗媒体《伊朗电讯报》公之于众,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伊朗核心层内部力量有意为之,目的就是阻碍协议落地。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猜测,保守派总统莱希执政期间,协议执行几乎陷入停滞,而当佩泽希齐扬政府因美国制裁加码重新寻求中国支持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在内阁会议中强调“伊朗石油需要摆脱对单一买家的依赖”,这种矛盾表态让合作推进举步维艰。 伊朗国内的个别政治操作更让合作氛围持续恶化。疫情期间,卫生部发言人贾汗普尔曾在官方发布会上公开质疑中国疫情数据准确性,声称由此导致伊朗初期应对失策,这番言论随即引发舆论哗然。 尽管伊朗外交部当晚紧急澄清,肯定中国抗疫努力并感谢援助,贾汗普尔本人也连续两次发推致歉,但后续又有17名改革派议员联名写信,污蔑中国大使言论“超出外交原则”,要求召见大使并坚持“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外交路线。 牵头的议员萨迪基此前还曾伪造感染新冠的悲情形象博取关注,其言论在伊朗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反弹,83%的网民在调查中认定其为“叛国的骗子”,但这类事件已对双边合作信任造成实质损害。 相比之下,埃及的合作稳定性与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作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埃及苏伊士运河承担着全球12%的海运贸易量,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吸引超过100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额超10亿美元,形成了汽车组装、纺织机械等完整产业链,为当地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 更具标志性的是埃及新行政首都项目,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核心区项目涵盖国会大厦、总统府等重要建筑,其中高385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已顺利封顶,项目采用的中国标准与技术体系,让埃及成为中国建筑技术出海的重要示范窗口。 埃及在合作中的开放态度与执行力同样关键。中埃联合建立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已成功完成“埃及二号”卫星的研制与发射,这是非洲首个由中阿联合打造的航天合作平台。 埃及还积极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非洲地区首个获得亚投行贷款的国家,其2024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能源、基建等领域高度契合,双方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均按时间表稳步推进,从未出现类似伊朗的政策摇摆或内部阻力 。这种稳定的合作环境,让埃及成为中国在中东非洲地区战略布局中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微风]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存在个
士气沉沉
2025-10-03 08:50: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