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北约准备修改规则,击落越境的俄罗斯军机! 《泰晤士报》报道,北约正酝酿修改对俄动武规则,意图降低开火门槛,让原本只负责伴飞驱逐的空域巡逻中队,直接升级为可击落越境俄军机的“空中拦截者”。 当前北约对俄空中对峙的规则堪称“谨慎至极”。巡逻中队遭遇闯入领空的俄军机,常规操作是紧急升空伴飞、发出无线电警告,只有对方明确构成军事威胁,才被允许动用武力。 可如今,这条“红线”眼看就要被改写,一旦新规通过,只要俄军机越界,北约战机就能直接开火,无需再等“威胁确认”的信号。推动规则修改的,是近期愈发频繁的俄军机“越境风波”。 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的领空早已不是新鲜目标,就连丹麦、立陶宛、瑞典的上空,也陆续出现俄罗斯无人机的踪迹。最令人揪心的是9月19日的事件,3架俄罗斯米格-31战机闯入爱沙尼亚领空。 足足盘旋12分钟才离开,北约多国紧急起飞战机跟监,意大利甚至出动了F-35战斗机,才算化解这场危机。前线国家的神经早已绷到极致,拉脱维亚总统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直言,是时候把波罗的海的“空中警务”升级为“全面防空”,这种呼声在北约内部正变得越来越响亮。 北约并非毫无动作,此前已宣布加强波罗的海监视,还派出防空护卫舰坐镇海域,但这些“防御姿态”在频繁的越境事件面前,显得格外无力。欧洲外交官曾专程赴莫斯科举行闭门会议,当面告知俄方“越境必遭击落”,可俄方似乎不为所动。 更耐人寻味的是,欧洲官员在会后认定,俄军机越境绝非偶然,而是刻意为之的挑衅。这种“明知故犯”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北约内部的强硬派。过去一周,北约阵营里的“强硬声浪”几乎盖过了所有理性讨论。 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公开喊出“击落”二字,足见这种情绪的蔓延程度。但表面的同仇敌忾下,实则藏着难以弥合的分歧。以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为代表的东欧前线国家,恨不得立刻按下“开火键”,毕竟俄军机的阴影就在自家头顶。 可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却顾虑重重,生怕一步踏错引发全面冲突。这种“东急西缓”的分裂,让北约的决策陷入两难。真的要按下开火键吗?土耳其的往事就是最鲜活的教训。 2015年,土耳其在土叙边境击落一架俄罗斯苏-24战机,一时风光无两,可转头就遭到俄罗斯的连环报复,最终时任总统埃尔多安不得不低头向普京道歉。 如今北约面对的,是实力更加强劲的俄罗斯空天军,一旦真的击落军机,后果不堪设想。俄罗斯驻法国大使早已放出狠话:“若有一架俄战机被击落,战争就会开始”,这番警告绝非危言耸听。 更现实的问题是,北约真的做好了全面冲突的准备吗?欧洲媒体的问卷调查显示,46.3%的人认为北约不会启动集体防御的第五条,36.9%的人则认为可能启动。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于民间,更扎根于北约内部。 爱沙尼亚遭遇战机入侵后,始终不愿援引北约第四条或第五条举行紧急磋商,说白了就是想让北约撑腰,却又怕引火烧身。这种“又怕又恨”的心态,正是多数北约国家的真实写照。 俄军机的频繁越境,更像是一场精准的“心理战”。俄方显然摸准了北约的软肋:前线国家喊得凶却没底气,西欧国家求稳不愿冒险,整个联盟看似铁板一块,实则各怀心思。 9月26日,5架俄军战机闯入拉脱维亚空域,最终由相对中立的匈牙利战机拦截,才没酿成擦枪走火的事故。这种“点到即止”的挑衅,既试探了北约的反应底线,又加剧了其内部矛盾,可谓一举两得。 北约想修改规则的心思,本质上是想靠“秀肌肉”遏制俄方挑衅,可这种做法无异于“玩火自焚”。降低动武门槛容易,可一旦真的击落军机,局势就会彻底失控。 俄罗斯的报复绝不会局限于空中,能源制裁、边境施压、军事威慑等手段可能接踵而至,欧洲本就脆弱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复苏,都将遭受重创。更可怕的是,局部冲突极有可能升级为大国对抗,这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空中暗战的背后,是俄乌冲突外溢风险的持续升级。北约一边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一边强化对俄军事威慑,俄方则用频繁的越境行动予以回应,双方你来我往,一步步将局势推向危险边缘。 如今的欧洲上空,早已不是简单的“领空争议”,而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阵地。规则修改的讨论还在继续,但北约必须想清楚:击落一架军机容易,可如何收场才是关键。 是真的要为一次越境事件,赌上整个欧洲的安全?还是该回归理性,通过外交渠道化解分歧?这些问题,远比修改规则本身更值得深思。俄罗斯的挑衅固然可气,但北约的应对更需冷静。 所谓“击落”的狠话喊得再响,若没有承担后果的底气,终究只是虚张声势。欧洲的和平与安全,从来不是靠降低动武门槛就能守护的,理性对话与战略克制,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否则,下一次划破天空的,可能就不只是军机的轰鸣声了
泰晤士报:北约准备修改规则,击落越境的俄罗斯军机! 《泰晤士报》报道,北约正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9 20:26:42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