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郑重宣布!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收藏品,尽数归还印度尼西亚。 一块头骨,能值多少钱?如果它是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一张脸”,那价值难以估量。 但这张“脸”,到底属于谁? 9月26日,荷兰政府突然放出重磅消息,决定将2.8万多件殖民时期从印尼掠夺的化石通通归还,包括那块举世闻名的“爪哇人”头盖骨。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归还,而是一场迟到百年的历史清算,荷兰这步棋,究竟是觉醒,还是压力下的妥协? 荷兰这次动静不小,2.8万多件化石,说白了,就是过去殖民时期从印尼“搬”回来的宝贝,堆满了博物馆的地板。 而最受关注的,是那块1891年在爪哇发现的“爪哇人”头盖骨,这是人类首次在亚洲发现的直立人遗骸,堪称人类演化史上的“老祖宗”。 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大臣穆斯直接表态:这些化石“从未合法属于荷兰”,获取过程“涉及强制手段”,这话说得不轻,相当于官方承认了:这些东西不是买来的,是抢来的。 这番操作,外界看得出来不是心血来潮,2022年,荷兰首相就公开为殖民暴力道了歉;2023年,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也为王室参与奴隶贸易低头认错。 这次归还化石,是荷兰政府在“殖民历史补课”上的又一步实质性动作。 讲到印尼的殖民史,老百姓可能只记得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名字,但其实这家公司干的事,远比“公司”两个字要黑得多。 从17世纪开始,荷兰在印尼整整统治了将近200年,仅仅在爪哇岛的外南梦省,1750年人口还有8万,到了1811年就只剩下8000人。 更别提1621年制造的“班达大屠杀”,杀了超过1.5万人,只为了控制香料贸易,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都提过荷兰殖民者的“背信弃义、贿赂、残杀”。 换句话说,这些化石不是从土里刨出来的,是从尸体堆里捞出来的,一旦被送进欧洲博物馆,名字、故事、归属权,全都变了味。 这次荷兰愿意还,等于是在承认:这些文物不仅不是他们的,还代表着一段他们自己都不愿正视的黑历史。 荷兰这一还,印度尼西亚当然是拍手叫好,印尼文化部长法德利·宗马上表示,这是“修复文化遗产链条”的重要一步。 毕竟,这些化石对印尼来说,代表的不是“科研样本”,而是祖先的骨血与文明的根,全球还有多少国家,手里攥着别人的“祖先”? 2025年,荷兰也向尼日利亚归还了100多件被掠夺的青铜器,可对比一下英国,就知道这事远远没完。 大英博物馆光中国文物就有2.3万件,而且这还只是公开的数据,法国卢浮宫、日本东洋馆、俄罗斯冬宫里都是“满屋中国货”,它们的归还态度?一句话:视若无睹。 这些国家嘴上说“文化共享”,背后却把别国的文物当传家宝,毕竟,一旦承认掠夺,就得动真格还东西了,到时候博物馆空了、门票少了、声誉跌了,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吃亏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从圆明园到敦煌,从青铜器到佛首,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不计其数,光是大英博物馆那边就有2万多件。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追过,是追不回来,因为当初掠走的时候,根本没人问过我们一句,现在荷兰搞了个“殖民藏品委员会”,专门独立调查文物的归属,确实值得借鉴。 它不是靠政治口号,而是靠证据、法律和历史事实“一个个算账”,这才有了2.8万件化石的归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实也早就有公约,禁止非法转让文化财产,但真正落实到各国,执行力大多靠自觉。 问题是,谁会主动把手里的宝贝还出去?没有国际压力,没有国内舆论,单靠对方“良心发现”,现实吗? 所以中国在追索文物的路上,除了喊口号,更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完善自己的法律机制,二是加强国际合作,让归还文物不再只是“仁义之举”,而是“规则所限”。 荷兰这次归还化石,说到底,是在用实行动作回应历史欠账,它不只是“还东西”,更是在“还态度”“还尊重”。 但这场迟来的清算,能不能引发多米诺效应,还得看其他国家有没有这份勇气和担当。 中国作为受害者之一,更应主动参与这场全球文化秩序的重建,文物流失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我们今天立场的起点,荷兰迈出了第一步,全球该有人跟上了。 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荷兰郑重宣布!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收
顾议史实
2025-09-29 12:35:5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