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和平协议或接近达成:哈马斯将缴械,英国前首相成加沙新任领导人   加沙,

顾议史实 2025-09-29 11:36:03

加沙和平协议或接近达成:哈马斯将缴械,英国前首相成加沙新任领导人   加沙,可能真的要停火了?但这次,不是靠“谁赢了”,而是靠“谁愿意放下枪”,更让人意外的,是下一个管加沙的人,居然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哈马斯要缴械,美国点头了,阿巴斯说可以谈“两国”,西方一片看好,可这一切听起来顺利得不像中东的日常,协议看着像是和平的门票,但背后藏着的,是一地鸡毛的现实和老问题。   没错,哈马斯要缴械,这是和平协议里最重磅的一条,按说这应该是个好消息:枪放下了,人才有机会活下去。   但问题是,哈马斯真的打算扔掉武器吗?这不是让他们“签个字”那么简单,这是要他们割掉自己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   协议里写得清楚,哈马斯要放人质,以色列要放囚犯,然后布莱尔上场,设立一个五年的“过渡政府”,光听这流程,像极了写剧本,但现实不是拍电影。   布莱尔这个名字一出现,巴勒斯坦人里有不少人就皱眉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那一出,他跟着美国走得太近,到现在在中东的名声都没翻过身。   让这么一个“西方标签”这么重的人来当加沙的“临时老板”,不少人心里打鼓,而且,布莱尔不是第一次“介入中东”。   他之前担任过中东问题特使,但成果寥寥,这次再来,难免让人质疑:是来帮忙,还是来背锅?   协议虽然有了,但别以为大家都点头了,哈马斯没有公开否定,但是也没说“我们同意”,这就像是你发了个会议邀请,对方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搞得你更不确定。   以色列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上讲得很直白:“巴勒斯坦建国=以色列自杀。”   这句话摆在这,等于直接否了“两国方案”的核心逻辑,他不是不知道国际社会怎么看这事,但他更清楚自己国内的政治盘。   以色列如今的内阁,本身就靠着这些强硬派才能稳住,和平协议一达成,内塔尼亚胡本人的位置就可能发生晃动。   所以,协议纸上写得再漂亮,到了现实就是:你推进一个字,后面得有人给你擦十个字的屁股。   这次和平协议的推动者,主要还是美国和英国,特朗普也罕见地表现出乐观,称“和平就在眼前”,但问题是:眼前的和平,是谁的和平?   从协议内容看,这基本是一个由西方主导的“过渡版本”,布莱尔当头,背后是英美撑腰,时间设定是五年,目标是把权力交给“未来的巴勒斯坦国”。   听起来逻辑顺畅,但这套设计最核心的问题是:中东人,尤其是加沙人,认不认这个安排?   从历史上看,任何外来的“管制”都很难在加沙站稳脚,无论是联合国、阿拉伯联盟,还是其他国际组织,过去几十年都尝试过在这里“维稳”,但不是被轰走,就是被边缘化。   如今,把一个英国前首相放在这,难免让人想起殖民历史的影子,而西方国家对“和平”的定义,也未必适用于加沙这样的地方。   对于普通的巴勒斯坦民众来说,和平不只是停火那么简单,他们更关心的是:水电有没有?粮食能不能供得上?孩子还能不能上学?这些问题,协议里写了吗?没有。   但这个“两国”该怎么分?谁守边界?耶路撒冷归谁?这些老问题一个都没解开。   “两国方案”听上去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从2000年起,它就像一份过期的菜单,每年都有人拿出来读一遍,但从没人真的上桌点过菜。   如今再提“两国”,是因为别无选择吗?还是因为真的有了执行力?这两者的差别,可不是几句声明能抹平的。   而且,阿巴斯本人的执政合法性也一直被质疑,他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连巴勒斯坦内部都有人认为他不再代表主流民意,这样的背景下,他说支持“两国方案”,分量几何?   和平协议看起来像是朝前迈了一步,但这一步后面,是不是深坑,还没人敢跳下去看。   如果哈马斯真放下武器、布莱尔真能当好“临时管家”、以色列内部政治不出乱子、阿拉伯国家也能协同推进、美国不半路变卦,这些“如果”能凑在一起,那确实有可能迎来一次真正的改变。   但问题是,中东的历史从来不是靠“如果”写成的,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和平尝试,都像是在沙地上筑房子,看起来结实,风一来就塌了。   过去几十年,无数协议、倡议、会议、联合声明都说过同样的话:我们要和平,可到头来,真正促成安宁的,不是文件,而是现实的妥协和利益的重构。   而这次的协议,虽然挂着“和平”两个字,背后却是一个更大的博弈:谁能掌控加沙?谁能主导未来的巴勒斯坦建国进程?谁能在这个过程中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乃至历史地位?   布莱尔能不能在加沙翻出新篇章,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能做到什么,哈马斯真的缴械了,那是历史性的让步;但如果只是换个方式再掌权,那就是换了马甲的继续斗争。   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不靠协议本身,而靠能不能让协议落地。

0 阅读:2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