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泽连斯基威胁将用远程导弹轰炸克里姆林宫之后不久,俄军突然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这次空袭规模空前,前后持续了12个小时! 泽连斯基一句“要用远程导弹轰炸克里姆林宫”的狠话余音未散,俄军的空袭炮火已席卷乌克兰全境。这场9月27日晚间打响的空袭,用12小时的持续轰炸,给了高调挑衅的乌克兰一记响亮的回应。 以往俄军空袭多是凌晨出动,四五小时便收兵,可这次完全打破惯例。从27日深夜到28日白天,炮火足足持续了12个小时,基辅、赫尔松、扎波罗热、赫梅利尼茨基等多地的重要军事目标接连遭袭。 乌克兰媒体镜头下,基辅的夜空被爆炸火光彻底染红,导弹与无人机划破天际的轨迹,成了最刺眼的警示信号。这场空袭的规模堪称空前。据泽连斯基28日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俄军动用了约500架无人机和超过40枚导弹,其中还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如此密集的火力覆盖,直接穿透了乌克兰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空网。更值得关注的是,泽连斯基此前特意炫耀的“王牌防线”——以色列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在这场空袭中竟毫无建树。 这不禁让人犯嘀咕:以色列啥时候给乌克兰提供“爱国者”了?要知道,以色列自己的防空压力都大得喘不过气,连胡塞武装的导弹都时常拦不住,怎么会有余力支援乌克兰? 泽连斯基9月27日还高调宣称,这套以色列“爱国者”已在乌克兰运行一个月,后续还有两套将在秋天移交。可事实摆在眼前,面对俄军的饱和攻击,这套被吹上天的系统连基本的拦截作用都没发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猜测,或许是泽连斯基在吹牛。毕竟俄乌冲突以来,为了争取西方援助,夸大自身防御能力并非新鲜事。但也有另一种可能:这套系统本身就是“故障货”,或者根本没达到实战标准。 要知道,即便是美国原版的“爱国者”,在乌克兰也多次暴露短板。今年5月,乌军的“爱国者”就因俄军导弹的雷达诱饵和末端机动技术,连“匕首”导弹都拦不住,甚至被直接摧毁了阵地。 以色列提供的系统性能能否超越美军原版,本身就是个大大的问号。更讽刺的是,俄方早有警告: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等同宣战,这些系统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 如今这套几乎没发挥作用的系统,究竟是被俄军精准摧毁,还是本身就名不副实,恐怕只有泽连斯基自己清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乌克兰所谓的“防空屏障”,在俄军的重拳打击下已然形同虚设。 这场12小时的空袭,伤亡数字也逐渐浮出水面。基辅已有4人死亡,乌克兰各地至少40人受伤。炮火之下,泽连斯基之前的“硬气”宣言显得格外苍白。 他扬言要轰炸克里姆林宫,可连自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守不住,这样的威胁能有几分分量?俄军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挑衅的代价,就是全方位的火力碾压。 细想之下,俄军这次空袭的时机与强度都颇有深意。泽连斯基刚放完狠话,俄军就立刻展开大规模报复,既是对威胁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乌克兰防空能力的彻底试探。 12小时的持续轰炸,更是打破常规的战术升级——以往几小时的突袭或许是警告,这次从深夜到白天的不间断打击,显然是要彻底摧毁乌克兰的防御信心。 而以色列卷入这场冲突的举动,也耐人寻味。作为中东国家,以色列向来在俄乌冲突中保持相对中立,如今突然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无疑会激化与俄罗斯的矛盾。 可提供的系统却不堪一击,这到底是真心援助,还是被泽连斯基“绑架”后的敷衍?若真是后者,那以色列不仅没帮上忙,反而给自己惹了麻烦。 再看“爱国者”系统的尴尬处境,其实早有预兆。此前乌军的美制“爱国者”就因拦截成本过高、技术被破解等问题饱受诟病。一枚“爱国者”导弹价值500万美元,而俄军的伊朗制无人机成本仅1万美元,用昂贵导弹去拦廉价无人机,本身就是赔本买卖。 加上俄军不断升级导弹的抗干扰技术和机动能力,“爱国者”的拦截效率越来越低,这次在乌克兰全境空袭中“失灵”,不过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泽连斯基曾把“爱国者”当成救命稻草,四处炫耀西方援助的“含金量”。 可现实却是,再先进的武器也救不了根基动摇的防御体系。俄军500架无人机加40多枚导弹的组合攻击,早已超出了单套防空系统的承受极限,即便“爱国者”性能完好,恐怕也难以招架这样的饱和打击。 如今炮火暂歇,基辅的夜空逐渐恢复平静,但留下的疑问却不少。泽连斯基的“克里姆林宫轰炸计划”还能兑现吗?以色列后续的两套“爱国者”还敢交付吗?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还能挡住俄军下一次更猛烈的攻击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还要等时间来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12小时的空袭已经证明:战争从不是靠嘴硬就能赢的。毕竟,口号喊得再响,也挡不住呼啸而来的导弹;防空系统吹得再神,也瞒不过炮火染红的夜空。
就在泽连斯基威胁将用远程导弹轰炸克里姆林宫之后不久,俄军突然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大规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9 09:2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