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说中了 俄罗斯媒体抛出一句硬话:若东方大国一味退让,跟风挑衅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多,唯有守住红线、让挑衅者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与平静。 1990年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未能得到及时有力的回应,结果引发了一系列跟风挑衅,最终酿成第一次海湾战争。 再看2010年代初,叙利亚内战中“红线”被突破却未得到应有回应,导致多方势力加速介入,这些案例似乎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在国际丛林中,过度示弱确实可能引来更多试探。 俄罗斯媒体的表态,其实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几个世纪来的地缘政治体验,从拿破仑入侵到希特勒的闪电战,从冷战边缘到苏联解体后的北约东扩,俄罗斯形成了对“战略红线”异常敏感的政治文化。 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就是一个明证,尽管付出巨大代价,但俄罗斯毫不犹豫地捍卫了它眼中的红线。 国际关系学界对此也有深入探讨,像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等学者认为,大国博弈就像一盘多维象棋,一味退让确实可能被解读为软弱。 但哈佛大学的阿利森教授也提醒我们,过度强硬同样可能导致冲突升级,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那么,东方大国该如何应对这种两难局面呢?观察其近年来的做法,可以看到一种被学者称为“战略性坚定”的路线,在南海问题上,既进行岛礁建设,也开展外交斡旋。 在贸易领域,实施对等反制但留有余地,在科技竞争中,坚持自主创新同时保持开放,这种策略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清晰标明了底线。 其实,国际尊重从来不是单靠强硬就能获得的,德国在二战后的重新崛起,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是其明确可信的国际承诺,新加坡虽是小国,却能凭借一贯的政策赢得国际尊重。 这些都说明,真正的国际影响力来自于可预测、有原则且具备支撑实力的外交政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在探索新的相处之道,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东方大国而言,关键或许在于找到一条超越传统霸权逻辑的新路,既能捍卫核心利益,又能避免零和博弈,既能震慑挑衅,又能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俄罗斯媒体的观点固然有其现实逻辑,但我觉得,把国际关系简单理解为“越强硬越受尊重”的二元对立,可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从历史来看,大国崛起确实需要明确红线,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红线是否合理、可持续,并且能获得国际社会的 tacit 认可。 单靠让“挑衅者付出代价”建立的尊重,往往很脆弱,就像亚历山大帝国,武力征服范围空前,却在创始人去世后迅速瓦解。 今天的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全球化创造了深度的相互依存,单边强硬往往伤人伤己,更明智的做法或许是构建一种“韧性权力”,既要有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要具备吸引合作的软实力,既要能坚定划出红线,也要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担当领导角色。 在我看来,未来的大国竞争不只是军事或经济的较量,更是发展模式与治理体系的竞争,能够提供更优解决方案的国家,自然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如果新兴大国一味模仿传统霸权国的行为模式,很可能落入它本想超越的旧陷阱。 东方大国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更强硬”或“更温和”,而是一种基于自信的战略定力,清楚自己要什么,了解对手怎么想,把握合适的博弈节奏,就像下围棋,既要有局部的强硬手段,更要有全局的战略谋划。 说到底,国际尊重最终来自于一国能否提出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案,能否坚持公正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能否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人类共同福祉作出贡献,这比单纯的“让挑衅者付出代价”复杂得多,但也更值得追求,更经得起历史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