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女子计划生二胎,特意前往医院取环。可B超单竟将她体内的“曼月环”误写为“爱母环”,她及时提醒医生后,对方却毫不在意。出院后大出血,医院称这是环的位置特殊导致的,女子却坚信是医疗失误造成的,目前双方正协商赔偿,若协商不成,她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38岁的李女士是一个普通的职场女性,和丈夫已有一名孩子。随着家庭计划的调整,他们决定尝试生二胎。 按照医生的建议,李女士需要先取出长期使用的节育环——“曼月环”,以便顺利怀孕。经过几天的犹豫和心理准备,她终于鼓起勇气,预约了当地一家知名医院的妇科门诊。 取环当天,李女士穿着简洁的医院病号服,心里满是紧张与期待。她带着B超单走进手术室,希望一切能够顺利完成。 当她把B超单递给医生时,她猛然发现上面的节育环名称被误写为“爱母环”。这一明显的错误让她本能地皱起了眉头,并及时提醒医生。 没想到,医生只是淡淡回应:“无所谓,这只是名字而已,不影响操作。”李女士的心里涌起一股不安,但她还是决定相信专业医生,默默咬着牙坐上手术台。 医生告诉她,取环无需麻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李女士心里一阵忐忑,想着“几分钟而已,忍一下就过去了。” 可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手术一开始,医生频繁调换器械,还时不时地紧急呼叫上级医生。 原本以为短暂的过程,竟然被折腾了近两小时。 每一次操作,李女士都感到强烈的刺痛,肌肉紧绷、手脚冰凉,疼痛让她不由自主地抖动。她想要忍住,但泪水还是顺着脸颊滑落,她甚至感到一阵恐惧——“难道我出了什么大问题吗?” 期间,医生还临时推来一台B超机,操作人员在她腹部反复寻找节育环的位置。她能感觉到医护人员的焦急,但混乱的场面反而让她更加紧张。 疼痛不断叠加,李女士几乎要崩溃,她在手术台上默默祈祷:“快点结束吧,求求你。” 她的手紧紧抓住床单,泪水止不住地流,肩膀也因用力而酸痛,整个人像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噩梦里。 经过多次尝试无果后,医生决定使用宫腔镜手术来取环。宫腔镜操作比她想象的更为精细,但至少能够精准定位节育环,最终顺利将“曼月环”取出。 手术完成后,李女士被送回病房,刚刚办完出院手续,心里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然而,就在她准备离开医院的瞬间,她突然感到下腹剧烈疼痛,伴随着大量出血。 病房的护士迅速将她搀扶到急救床上,医生再次进行检查,初步诊断称:“环的位置比较特殊,可能造成了大出血。” 李女士心里一阵惊慌,疼痛和恐惧让她的身体不断颤抖,她坚信这次意外并非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的医疗失误。 她和家人立即与医院沟通,希望能够通过协商解决赔偿问题。但医院方面态度谨慎,强调手术操作符合标准流程,并指出环位置特殊属于不可预见风险。 双方一时间陷入僵局,李女士决心,如果协商无法达成,她将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权益。 事后,李女士回想整个过程,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原本期待的轻松取环,竟然演变成一场痛苦和惊险交织的经历。 B超单上的名称错误、手术中频繁更换设备、医生对疼痛的忽视、长达两小时的反复操作、以及术后大出血,每一个环节都让她感到无助和愤怒。 她反复告诉自己:“这是医疗失误,我不能就这样算了。” 她开始收集手术记录、B超单、医嘱单以及病房监控等证据,希望在法律的框架下,让真相得到还原,也让自己和家人能够安心面对未来的生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