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产能过剩,其实要辩证的看。比如有人批评钢铁行业的过剩,但没有想过,钢铁行业是中国制造体系中最典型的“基础性过剩行业”,但其结构性产能并非低效,而是支撑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底座。中国钢铁年产量超 10 亿吨,占全球 54%,规模远超第二名印度(约 1.4 亿吨)。尽管国内房地产下行导致需求下降,但产能在中央和地方的双重激励下依旧保持扩张,形成价格持续下压的长期趋势。钢材价格在 2014–2023 年整体呈下降态势,成为带动中国制造成本系统性降低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这种“低价钢铁”的规模化供给,对中国多个战略产业产生强化效应。首先是造船业。中国造船吨位在 2023 年达到全球 50%+ 市占率,过去十年显著超越日本和韩国,而廉价钢材 与大规模配套是中国能够大幅降低造船成本、承接全球订单的关键。其次是海上风电和海工装备,塔筒、桩基、浮式结构等均是典型的“钢铁密集型”产品,钢价下降显著扩大了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使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中占据更高份额。再次是工程机械与大型装备制造,挖机、起重机、港机等对钢材需求极高,中国企业能以更低成本制造高吨位产品,从而在“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市场形成强替代效应。从某种角度,中国钢铁的“结构性剩余”反而构成了 跨产业的系统性竞争力:它让中国在造船、风电、海工、机械等链条上形成“成本—规模—出口”的正循环,而这正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