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大校对要不要先开第一枪有这样的见解:“中国不能再沉醉于和平,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纠结谁开第一枪有何意义,如果这个世界讲道理能解决问题还拿军队做什么?战争不能在本土发生,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事情得从2025年6月说起,戴旭在一场军事论坛的视频分享中抛出这个观点,当时美日印太联合军演刚结束,南海局势暗流涌动,这番话瞬间引发热议。 很多人不知道,这已经不是戴旭第一次谈防御底线,早年间他曾因“东部城市扛打击”的言论引发争议,而这次的表述更强调“御敌于外”,可见其认知随着局势在不断深化。 结合2025年下半年的态势来看,美军在亚太的动作越来越密集,10月刚联合日本、澳大利亚搞了“利剑-2025”军演,11月又派航母战斗群闯入南海,还联合菲律宾搞所谓“自由航行”。 周边一些国家也跟着凑热闹,不断在台海、南海搞“切香肠”式挑衅,今天派艘船闯岛礁,明天宣布个联合巡逻,把“灰色地带”战术玩得炉火纯青。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戴旭大校的观点才显得格外有分量,他不是鼓吹战争,而是点醒大家不能对和平抱有幻想。 其实很多人对“积极防御”有个天大的误区,总觉得就是“别人打我才还手”,可中国军网早就明确说过,积极防御的要义在“积极”,不是被动挨揍。 现代战争哪还有“敲锣打鼓宣战”的?对手可能用超远程导弹在千里之外发起攻击,或者用网络攻击瘫痪你的基础设施,等你反应过来,损失已经造成了。 看看近代史就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哪次不是我们想着“以和为贵”,最后却吃了大亏? 那些觉得“纠结第一枪”是讲道义的人,本质上是对国家安全不负责任,把老百姓的安危当赌注。 霸权国家从来不会跟你讲道理,美国在全球发动的战争,哪次是“师出有名”?还不是靠拳头硬就能随意拿捏弱国。 我们现在建航母、搞远程打击体系,不是为了侵略别人,而是为了打破“弱国无外交”的魔咒,就像戴旭说的,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对手不敢不讲道理。 中国军网早就解读过,积极防御不是死守,而是“战略上防御、战役战斗上进攻”,要主动掌握主动权。 现在我们的空军已经能覆盖3000公里防御纵深,远程打击体系能做到8000公里外拦截威胁,这些硬实力才是和平的底气。 有人担心“主动防御”会引发冲突,可看看现实,你越退让,对手越得寸进尺,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不就是觉得我们不会强硬反击吗?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领土,还有几十年攒下的发展成果,一旦战火在本土燃起,哪怕只是局部冲突,投资、物流、民生都会受重创。 戴旭大校的核心意思很明确: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让对手知道,挑衅的代价他们付不起。 这种威慑不是靠嘴说的,是靠东风导弹的射程、航母的航迹、战机的巡航堆出来的。 现在的安全环境早就变了,太空、网络都是战场,敌人可能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让你的城市陷入瘫痪,这时候还纠结“谁开第一枪”,简直是刻舟求剑。 我们不想打仗,但也绝不怕打仗,积极防御就是要把战场挡在国门之外,让战火永远烧不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戴旭大校的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清醒剂,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是靠实力护来的。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