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所有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桥梁、隧道、火车线路、高速公路、加油站、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通信塔、电台、储油气站、飞机工厂、汽车工厂、造船厂等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2022年10月10日,乌克兰迎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空袭。当天,84枚俄罗斯巡航导弹和24架自杀式无人机一齐出击,打破了乌克兰全国的电网。 停电、停水、停暖,乌克兰全国几乎一片黑暗。工厂停工,医院靠柴油机勉强维持,而平民则在寒冬里度过绝望的日子。 这一波袭击的代号是“冬季准备”,也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规则。如今,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战场上的坦克对决,而是关键基础设施的毁灭。 俄军精准打击乌克兰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命脉”,让人们看清了“全域后勤战”的残酷真相。 2022年2月24日战争爆发当天,俄军的导弹便精准摧毁了乌克兰的交通枢纽。霍斯托梅尔机场的跑道被轰毁,曾经能承担重要军需运输的机场失去了作用。 同一天,敖德萨港的起重机和装卸设备也被摧毁,黑海的物资通道随即瘫痪。 接下来的几天,俄军不仅打击了乌克兰的铁路系统,哈尔科夫的铁路调度中心遭到重创,东部铁路运输瘫痪,切尔尼戈夫的公路桥梁被炸断,军队的机动能力大受影响。 这些看似零散的打击,实际上是精准切断了乌克兰的后勤供应链。乌克兰军队的弹药、燃料、物资供应瞬间陷入困境。前线的士兵无法得到及时支援,战斗力大幅下降。 随着战事的推进,俄军的打击目标转向了乌克兰的能源系统。 2022年10月10日的那场大规模空袭,直接让乌克兰遭遇了大范围的停电,甚至连医院和工厂也无法正常运转,很多地方的民众在寒冷中度过漫长的夜晚。 数据显示,2023年底,乌克兰热电装机容量损失达到80%,2024年全境的发电能力更是仅剩战前的35%。 与叙利亚2016年的战况相比,乌克兰的电力损失更加严重。在叙利亚,政府控制区的电力损毁率为65%,而乌克兰则因为更加依赖工业基础,能源系统的摧毁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和战争的双重运转。以利沃夫为例,当地的热电厂遭到攻击后,至今仍未恢复供电。 面对这种局面,乌克兰不仅依赖国际援助,还开始将民用设施转为军事用途。民用机场被改造为军事基地,铁路系统成了运输武器的渠道,甚至汽车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和改装军事装备。 这一变化让俄军不再顾忌攻击这些设施。可以说,乌克兰自己将原本的民用设施彻底卷入了战争的漩涡。 随着俄罗斯的打击加剧,乌克兰的能源、通信、交通等设施几乎完全沦为战争目标。2023年,乌克兰超过200座通信基站被摧毁,甚至北约提供的通信设备也无法正常工作。 马里乌波尔地区的一座无线电中继站被炸毁后,乌军指挥中心失去与前线部队的联系,战场信息完全中断。这种局面,几乎等同于坐等失败。 这种“全域后勤战”的新型作战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一部分。通过精准打击交通、能源、通信等关键节点,攻击方不再需要付出太多兵力,就能有效削弱对方的持续作战能力。这种方式正改变着全球军事战略的格局。 如今,打击后勤系统、摧毁能源、通信设施,已经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核心要素。 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作战方式不仅能打乱敌方的补给线,还能迫使对方集中力量进行修复和防空,从而让敌方的主力部队变得脆弱。 然而,这种打法也带来了严重的人道问题。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已经让数百万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而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警告说,电力设施遭袭可能引发更广泛的核安全风险,甚至波及整个欧洲。 战争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交锋,它正在渗透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电力、供暖、通信、交通,都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一旦这些设施遭到系统性打击,普通民众的生活将陷入完全瘫痪。 这场冲突给全球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基础设施安全,特别是关键能源和通信设施的防护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而对于中国而言,如何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抗打击能力,建立高效的应急修复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现代战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战场,后勤线的安全、能源保障、通信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存亡的关键。在未来的战争中,谁能保护好这些基础设施,谁就能占据制胜的主动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