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一51岁的男子住酒店时突发疾病,打电话托朋友送药救命,不料,朋友到了酒店后因说不出男子的全名,前台竟然直接扣下药物,事后不送也不核实,等到保洁发现时男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酒店对此仅愿赔偿2万,这合理吗? (来源:封面新闻) 11月19号晚上,51岁的老胡在武汉长江新区的一酒店办理了入住。 他在老家承包土地搞农业合作社,大家都喊他“瓜老板”,这次是来办事的,朋友开车把他送到酒店后才离开,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第二天上午9点19分,朋友突然接到老胡的电话,电话里老胡声音虚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让他赶紧去另一个朋友家取药送来。 老胡没细说是什么病,只说药放在朋友家冰箱里,已经打好招呼了。他不敢耽误,火速取了药,9点40分就赶到了酒店前台。 可到了前台,他却犯了难——他和老胡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直喊他“老胡”或“瓜老板”,压根不知道他的全名。 他着急地跟前台解释:“昨晚住这儿的胡姓客人,名字三个字,身体不舒服让我送药,现在电话打不通,麻烦你们帮忙查下房间,把药送上去吧。” 前台工作人员听了后,只说可以把药放在这儿,但得他自己联系客人,没同意帮忙送。 他当场连续打了五六次老胡的电话,每次都没人接,他手头还有急事要处理,只好把药留在前台,给老胡发了条微信留言,说明药放在前台后就匆匆离开了。 谁能想到,这袋里装着高血压、心绞痛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救命药,就这么在前台静静地放了5个多小时。 期间酒店没有任何人尝试联系老胡,也没人排查房间情况。直到下午3点,保洁人员去收拾房间时,才发现老胡倒在地板上,已经没了生命体征。 法医推断,老胡的死亡时间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正是急需用药的时候。 事后家属找到酒店,相关部门组织了两次调解,可酒店只愿意给两万元人道主义补偿。 酒店方面说,送药的人没说清病情,前台出于保护住客隐私,也没查看药品,而且老胡是金卡会员,能延迟到下午3点退房,所以没提前去房间查看。 但家属认为,酒店明明知道有客人联系不上还留了药,却不排查,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现在准备通过尸检和司法鉴定维权。 这件事让人心里堵得慌。酒店讲规则、护隐私没错,但规则不该是冷漠的借口。 面对“联系不上的住客+急需的药品”这种特殊情况,前台多走一步,比如根据“胡姓、三个字、昨晚入住”的信息核实房间,或者试着打个房间电话,说不定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服务行业的核心不仅是按流程办事,更该有面对生命的敬畏和灵活处置的人情味。两万元换不回一条人命,也暖不了家属的心,希望酒店能正视自己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