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早报11月22日的报道,中国对日本又出一张王牌,这张牌从国际原子能机构入手。中方指控日方长期制造、储存超量的钚材料。这意味着,日本可能会面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 为何中国选择在此时刻亮剑?答案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的严肃氛围里。11月21日,李松大使一句“对这样的日本,必须严加管束”,如重锤敲碎了日本精心维持的“合规”假面——这场在核监管核心舞台上的发难,让东京再难用“民用需求”搪塞国际社会的疑虑。 福岛核事故十四年后的今天,那880吨核残渣仍在考验人类的处理极限。工人们身着全套防护服,每次仅能作业十五至三十分钟,遥控机器人反复尝试,才取出不足3克样本;专家预测,彻底完成报废工作需耗时百年。连已泄漏的核废料都束手无策的国家,如何妥善保管47吨钚材料? 钚,这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是核能与核武的“双刃剑”。作为核电站燃料时,它是能源的载体;但当浓度达标,便摇身成为制造核弹的“捷径”——其技术门槛甚至低于铀材料。日本2023年的47吨分离钚库存,换算成武器级原料,足以制造近千枚核弹头,这一数量远超多数有核国家,更与它“无核三原则”的承诺形成刺眼反差。 日本辩称囤钚是为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号称能“变废为宝”实现核燃料循环。可现实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启动的“文殊”快堆,四十年来走走停停,2010年的钠泄漏事故让其停摆数年,至今连商业化运行的门槛都未触及。画饼充饥的“循环利用”计划,不过是掩盖其囤积核材料的幌子。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职责在此刻凸显分量。与此前日本主动邀请评估排海方案不同,此次中国在理事会会议上的正式指控,直指钚材料超量储存这一核心议题——依据机构规约,成员国明确指控下,核查程序必须启动,日本所有钚材料的来源、储存设施、安保记录都将暴露在聚光灯下,再无躲闪空间。 这47吨钚的安全风险,远超福岛事故。钚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两万四千年,一旦发生泄漏或失窃,污染将跨越数十代人;而日本连核残渣都处理得捉襟见肘,却执意握着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无异于让孩童看管炸药库,国际社会的担忧早非一日之寒。 美国虽为日本盟友,却忌惮其核潜力打乱亚太格局,曾私下施压减少库存,换来的却是东京阳奉阴违;东南亚国家对核污染的敏感,更让日本的囤钚行为备受质疑。中国此刻将问题公开化,恰是替国际社会揭开了那层“盟友情面”的遮羞布。 当IAEA核查人员踏入日本的钚储存设施,任何一处记录偏差都将触发“核管控违规”的标签。销毁超量钚、接受国际制裁——这些曾被日本侥幸逃避的后果,如今已近在眼前。用国际规则反制规则的滥用,中国这步棋,打得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精妙。 一边标榜“和平国家”,一边囤积足以毁灭数座城市的核材料;一边拿IAEA报告当排海“挡箭牌”,一边在核原料管控上暗度陈仓。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演,终将在核查报告的阳光下,露出真实面目
中方已将丑话说完,高市早苗愿望落空,马来西亚率先逮捕日本14人日本首相高市
【1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