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战战场,何学高被两名越军死死箍住双臂!他盯着敌人狰狞的脸,手已经摸向腰间——这不是投降,是要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 胳膊被勒得生疼,骨头像是要断了似的。何学高能闻到敌人身上浓烈的汗臭味,混合着战场特有的硝烟与血腥气,呛得他喉咙发紧。 两名越军个子不高,却有着蛮劲,死死地将他按在弹坑边缘,其中一人的膝盖顶在他的后腰,疼得他眼前发黑。 但他的眼神没半点退缩,死死盯着对面敌人因兴奋而扭曲的脸,指尖已经触到了腰间手榴弹冰冷的铁壳。 何学高是四川万县人,参军那年刚满20岁。出发去前线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哭红了眼,塞给他一小包炒花生,反复叮嘱“活着回来”。 他当时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穿上这身军装,就没打算退路。在家乡,他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小时候上山砍柴遇到野猪,明明吓得腿软,却硬是举起柴刀对峙到野猪离开。 到了部队,高强度的训练他从没喊过苦,五公里越野永远冲在前面,射击成绩次次都是优秀。 战友们都喜欢这个沉默寡言却格外靠谱的四川小伙,没人想到,这个平日里连大声说话都少见的年轻人,在战场上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勇气。 那天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何学高所在的连队负责攻占一处高地,越军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落下。 冲锋时,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有的被子弹击穿了胸膛,有的被炮弹炸飞了肢体,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在硝烟中。何学高红了眼,抱着步枪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把阵地拿下来,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就在他冲到半山腰时,两名伪装在草丛里的越军突然窜了出来,一左一右死死箍住了他的双臂。 “放开我!”何学高怒吼着,用尽全身力气挣扎。但越军的力气远超他的预料,勒在胳膊上的手臂像铁钳一样,越收越紧。 他能感觉到敌人的呼吸喷在他的脖子上,带着粗重的喘息,还有几句听不懂的越南语,大概是在炫耀他们的胜利。 何学高的目光扫过不远处战友们正在浴血奋战的身影,又想起了母亲期盼的眼神,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他知道,自己不能被俘,一旦被敌人控制,不仅会泄露部队的机密,还可能成为敌人要挟战友的筹码。 指尖已经抠开了手榴弹的保险栓,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更加清醒。他看着眼前两名越军得意的神情,嘴角勾起一抹决绝的笑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远处传来了战友们的呐喊声。原来,同班的李建国看到何学高被敌人缠住,立刻带着两名战友冲了过来。 李建国端着冲锋枪,对着两名越军一阵扫射,子弹呼啸着穿过敌人的身体,鲜血瞬间喷涌而出。箍住何学高双臂的力量骤然消失,两名越军重重地倒在地上,抽搐了几下便没了动静。 何学高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他看着身边牺牲的战友,又看了看手中还攥着的手榴弹,眼眶瞬间红了。 李建国跑过来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真够有种的!”何学高摇了摇头,声音沙哑:“换作是你,也会这么做。 ”那天,他们最终成功攻占了高地,但连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半以上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 战争结束后,何学高退伍回到了家乡,他从没主动提起过战场上的经历,只是把那枚没拉响的手榴弹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每当有人问起他当年在部队的事情,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沉默的男人,心里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藏着对战友的思念,藏着对祖国的忠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何学高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完整,用生命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家喻户晓的名声,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战士,用自己的勇敢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该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