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每天吃台湾天价蘑菇美白?印度人为了变白,对自己到底多狠? 谁能想到,一颗蘑菇竟能把一国总理推上热搜? 网上一直以来都有关于“莫迪每天吃台湾进口天价蘑菇美白”的传闻,虽然被官方迅速辟谣,但却意外揭开了印度社会一个早就烂熟的伤疤,对“肤白”的极致执念。 在印度,从总统到平民,不分性别,变白这件事,几乎成了全民信仰。可问题是,为了变白,他们到底拼到什么程度? 在印度,变白不是“想想而已”,而是“真金白银”的大生意,美白产品年消费额轻松破10亿美元,增长速度快得像开挂,动辄20%以上的年涨幅,连经济学家都得挠头。 就连征婚启事里,皮肤白皙被明码标价当成“基本配置”,不白?对不起,直接被刷掉。 更有意思的是,这股美白风潮已经不分男女,印度男士也不甘示弱,涂的抹的擦的,样样不落。 男性美白市场年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卢比,相当于80多亿人民币,比很多国家的军费还高,国际大牌当然不会错过这块“白金市场”,欧莱雅、联合利华们早就扎根印度,量身定制“专白配方”,广告铺天盖地,连宝莱坞明星也纷纷站台。 这场全民变白的竞赛,已经不仅仅是化妆品层面的事,而是深入到婚姻、就业、社交的每一个角落,肤色,在印度不只是外貌,更是“社会通行证”。 要说这股“崇白风”是近几十年才流行的,那就太小看它的根基了,印度人对白的执念,说到底,是历史的锅。 种姓制度,是这股风气的“原罪”,高种姓的人多为浅肤色,低种姓者常年劳作,皮肤更黑,肤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阶层的象征,这种“肤色即等级”的逻辑,在印度根深蒂固地活了几千年。 再加上历史上波斯人、莫卧儿人、英国殖民者,这些掌权的统治者,个个肤色白皙。他们不仅掌握权力,还控制话语权,慢慢地,“白=高级”的观念深植人心。 印度教神话里,神明也大多是白肤形象,这无形中又强化了“肤白”带来的神圣与尊贵感。 法律上,印度早就废除种姓制度,但观念上的“隐性种姓”依然在社会中呼吸,肤色,成了一个无形的社会筛选器,让人不得不低头。 为了变白,印度人可以说是“豁出去了”,除了日常涂抹美白霜,越来越多人选择化学手段:漂白、激光、微整……哪怕是含汞、重金属的违禁产品,也照样有人买账。 世卫组织早就警告过,印度市面上大量美白产品重金属超标,长期使用会导致肾衰竭、皮肤病甚至癌症,但在“白就是美”的集体心理驱动下,健康警告根本拦不住消费热情。 这其中最荒诞的,莫过于那颗“传说中的台湾美白蘑菇”,一粒售价高达数千卢比,据说每天吃一颗,皮肤能白一个色号。 虽然莫迪吃蘑菇的故事已被证伪,但这类虚假“美白神药”却在印度市场屡见不鲜,人们宁愿相信偏方,也不愿面对肤色的多样本身就是美。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近年来,印度国内也有一股“反肤色歧视”浪潮在悄然兴起。一些时尚杂志开始启用深肤色模特,“黑即美”的概念慢慢被讨论。 虽然印度想极力禁止这种情况,甚至还开始下架亚洲市场部分美白产品,但这股抵抗之风,面对庞大的市场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在现实中,肤色歧视依然无处不在,从职场晋升到婚姻择偶,肤色仍像一张通行证,把人分门别类。 要真正扭转局面,不是靠一两个广告或者法律条款就能搞定的。这需要从教育入手,从媒体话语体系到社会结构都得动一动筋骨。 就像印度学者所说:“肤色歧视的消除,需要土地所有权、政策决定权等结构性变革。”说白了,只有当一个人不再需要靠“白”来争取尊重和平等时,这场“美白战争”才能真正结束。 谣言终究会散去,但它照出的社会镜像,不能被忽视,莫迪吃不吃蘑菇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肤色问题能掀起全民共鸣? 在印度,美白不是审美,是社会“软暴力”的外在表达,而真正的公平,不应该取决于皮肤颜色,而是看一个人能不能被平等对待。等到那一天,或许所谓的“美白神话”也就不再神了。 信息来源:莫迪美白全靠吃台湾蘑菇?!印度和台湾都疯了……——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