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印度人放话:"我们会取代你们所有人,你们做什么都阻止不了。我们会娶这里的女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22 18:52:45

听到有印度人放话:"我们会取代你们所有人,你们做什么都阻止不了。我们会娶这里的女人繁衍印度裔后代。我们入住的小区房价会跌到一折,而你们会消失。"这话真是够狂妄的。就拿加拿大的情况来说,现在印度裔在加拿大可是越来越有"存在感"了。   看看加拿大的现状就知道,他们正在把这种狂妄变成实际行动。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人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这是他们敢说“取代”的底气。   2022年的时候,印度已经成了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那一年就有11.8万印度人拿到了永久居民身份,占了全年移民总数的27%,这数儿比2012年翻了3.5倍。   要是再算上拿学生签证、工作签证的临时居民,2023年在加拿大的印度公民总数都到80万了。   这么猛的增长不是碰巧,印度有14.2亿人口,中位年龄才28岁,一大帮年轻人带着就业压力往外找机会;而加拿大呢,总和生育率才1.33,老龄化还在加速,正好空出73万个职位,两边需求和供给凑得严丝合缝。   更重要的是语言优势,印度有1.2亿人会说英语,再配上加拿大移民评分系统的偏好——30岁以下、有硕士学位、雅思还能考到7分以上的印度申请人,几乎轻轻松松就能达标,这简直是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   这种人口优势,很快就变成了社区里能直接看到的变化。多伦多北边的布兰普顿市最能说明问题,2021年人口普查一出来,这儿的印度裔占比都到44.3%了,比十年前足足涨了快15个百分点。   走在大街上,旁遮普语的聊天声比英语还多,印度餐馆、锡克教寺庙、专卖香料的超市到处都是,就连银行柜员都能熟练用印地语办业务。   社区涨得快,麻烦也跟着来:当地学校不得不赶紧加建教室,医院候诊时间越拖越长,2022年的数据显示,这儿的家庭医生每人要管2100个患者,比全省平均的1500人多了一大截。   至于说“咱们住的小区房价能跌到一折”,这话确实有点吹,但移民带来的住房需求,是真把市场搅活了——多伦多地区的房价从2012年的48万加元,涨到2023年的109万加元,涨幅都127%了,大多伦多地区的公寓月租金更是破了2500加元,而且印度裔多的小区,房子买卖频率比别的地方高多了。   有人口和社区撑着,印度裔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也涨得快。现在总理特鲁多的内阁里,光印度裔部长就有4位,就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前省长贺谨,也是印度裔锡克教徒。   2019年联邦大选的时候,23个印度裔候选人都选上了议员,创了历史纪录。2025年初,联邦众议员钱德拉・阿亚更直接,宣布要竞选自由党领袖,成了特鲁多卸任后第一个参选的核心党团成员——他提的“建立主权共和国”这些主张,背后显然有一大帮印度裔选民撑着。   政客们对这股力量有多重视,不用多说:调整移民政策、盯着锡克教社区的事儿,就连外交上都得顾忌三分。   2023年因为锡克教领袖尼贾尔遇害,加拿大和印度闹起外交风波,说到底就是移民社区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扩散到外交上了。   在经济和教育上的渗透,更能看出他们的长远打算。大多伦多地区的科技公司里,印度裔员工占比动不动就超30%,温哥华的Lululemon、蒙特利尔的MTY餐饮集团这些有名的企业,都有印度裔创始人,其中MTY集团的市值都超20亿加元了。   教育上的投入更能看出心思,2022年多伦多大学的新生里,印度裔占了12%,比他们在全市人口里的比例高多了,课外补习班里头,印度裔孩子也到处都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跟华裔差不多。   更值得说的是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多伦多的“印加联盟”这些组织,老举办讨论会,既帮同胞融入当地,又把内部关系拧得更紧;而那些做生意成功的人,成了社区的榜样,更能带动大家往上拼。   就算加拿大政府已经开始收紧政策,2024年把留学签证发放量砍了35%,还提高了毕业工签的门槛,但这好像没法扭转已经形成的趋势。   毕竟80万印度裔在加拿大,已经织出了完整的生活圈、经济链和政治影响力网络——从街头的咖喱香味,到国会的议事厅;从校园的课堂,到科技公司的管理层,他们的存在感已经渗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了。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