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

古今知夏 2025-11-22 09:34:11

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欠条卖给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呢欠美国钱,就以人民币的形式买了中国手里的美国欠条,然后拿着这个欠条去抵消他欠美国的钱。 美国国债从来不是给某个国家单独定制的 “专属白条”。这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标准化证券,就像全球通用的 “金融硬通货”,分国库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三类,每一款都明码标价,有固定的利率和到期日。 它的持有记录全在美联储的电子系统里,跟股票过户一样方便,不管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日本的养老基金,还是开曼群岛的对冲基金,谁买了谁就是债主,转让时根本不用美国政府点头,到期后美国财政部也只认登记信息,自动把本金利息打过去,不认人只认券。 但现在的玩法早就超出了 “买卖” 本身,中美沙之间的 “三角债务闭环” 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中国现在手里握着 7005 亿美元美债,比 2013 年 1.3 万亿的高峰少了不少,其中 500 亿短期美债就搞了一次漂亮的 “乾坤大挪移”。 沙特本来欠着美国一大笔军火钱,手里又缺美元,中国直接把这部分美债定向转给沙特,沙特不用掏美元,用离岸人民币就付了款。 转头沙特就拿着这些美债,直接冲抵了欠美国的军购款,整个流程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成,绕开了纽约清算中心,却完全符合美债自由流通的规则。 这波操作简直是金融界的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中国既减持了美债、降低了风险,还让人民币走出了国门;沙特解了美元不足的燃眉之急,少付了不少利息;美国虽然没掏钱,但债权人变了,短期压力也小了。 而且这不是孤例,巴西用人民币买中国手里的美债,转头抵扣自己的美元债务;阿根廷更是用人民币偿还 IMF 贷款,同时悄悄调配手里的美债资产。 这些国家早就发现,美债还是那个美债,但结算货币完全可以换个花样,人民币正在成为跨国债务重组的 “桥梁”。 这边中国在规则内玩出新花样,那边美国正靠着稳定币给自己的债务 “续命”。2025 年美国出台了《GENIUS 法案》,给稳定币发了 “准生证”,要求所有合规的美元稳定币,每发行 1 美元就得对应 1 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做储备。 这一下,稳定币发行方就成了美债的 “隐藏接盘侠”。现在头部稳定币公司持有的美债已经超 1500 亿美元,规模堪比一个中等债权国,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最后全变成了对美债的刚需,帮美国缓解了海外债主减持的压力,真是一招 “暗度陈仓”。 但美国的 “双标” 在债务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 38 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每天要付 27 亿利息,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都把它的最高评级取消了,穆迪直接降到 Aa1,理由就是债务太高、利息负担太重。 另一边却翻出了 1911 年清政府的湖广铁路旧债,想搞 “你不还我旧债,我就不认你美债” 的碰瓷。那笔债本来就是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借的战争债,新中国早就明确 “新国不负旧债”,这是国际惯例,美国自己也承认。 现在拿百年前的无效债务来说事,本质就是信用不够、舆论来凑的耍无赖。 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靠稳定币续命,一边还面临着货币体系失控的风险。稳定币是私人发行的数字美元,流转起来不用经过银行,美联储根本管不了。 以前美联储靠调整利率、控制银行准备金就能调控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字美元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美联储的传统工具越来越不好使,只能通过影响国债收益率来间接调控,从 “直接掌控” 变成了 “间接协调”,这也是美国没辙的无奈之举。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围绕着美债拧成了一股绳。中国用美债当筹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美国用稳定币找新买家,维系债务规模;旧债碰瓷则暴露了美国的焦虑。 现在的美债,早就不是单纯的政府融资工具,而是全球金融博弈的核心载体。那些把它简化成 “欠条” 的说法,既低估了它的专业性,也没看清大国之间的战略布局。 未来的博弈,不再是 “要不要持有美债”,而是 “用什么货币持有、怎么处置”。人民币没有想要取代美元,而是在美债的现有框架里,开辟了多元结算的可能性;美国的稳定币策略虽然短期管用,但也让美元体系的控制权慢慢向私人部门转移。 中国的减持不是盲目抛售,而是战略调整,通过定向转让、货币置换,既规避了风险,又让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0 阅读:5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