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不打捞在上个月坠入南海的两架战机? 美国这波“战略性放弃”不是心大,而是算过两本账:一本是打捞的经济账,另一本是技术保密的安全账,结果发现两本账都不划算。 先看最现实的打捞难题,南海那片海域的水深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次MH-60R“海鹰”直升机和F/A-18F“超级大黄蜂”坠毁的区域,平均水深超过4000米,水下压力接近400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要扛住40公斤的重量,普通潜水器下去直接就成了“铁疙瘩”。 美军不是没吃过深海打捞的苦,2022年一架F-35C在南海3780米深处坠海,他们租了新加坡的商业打捞船,用远程遥控潜水器搜了37天,光费用就花了2000万美元。 这次水深更深,定位难度翻倍,美军调派的两艘驱逐舰和三架P-8A反潜机搜了好几天,连“超级大黄蜂”的影子都没摸到,单日出动成本就接近百万美元,再耗下去纯属烧钱。 更关键的是,这两架飞机根本不值得美军下血本保密。MH-60R是上世纪90年代就定型的直升机, 用的APS-153雷达虽然当年算先进,现在连我们出口的直-10ME都能轻松对标;F/A-18F虽然载弹量能到6吨,最大速度1.8马赫,但机身结构里的复合材料技术,我们早就在歼-15上玩得更溜。 真把残骸送过来,咱们的工程师可能都嫌占地方,毕竟美军战机的“家底”我们早就摸得差不多了。 美国国防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他们武器系统中41%的半导体和91%的海军部件都涉及中国供应链,F-35的涡轮泵用的就是中国产合金,连生产图纸都通过分包商落到我们手里。 之前美军想换供应商,结果发现连钢壳子弹都绕不开中国,我们的钢弹成本是铜弹的一半,穿透力还强,美军每年都要通过第三方悄悄买走数亿发,这种渗透早就从后勤用品延伸到了核心装备。 美军敢放心“弃机”,本质上是清楚这些装备的技术代差已经构不成威胁。现在中美五代机的博弈早就不是单机性能比拼,去年东部战区演习中,歼-20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在200公里外就锁定了模拟F-35的目标,而美军F/A-18F的雷达探测距离还停留在180公里。 无人装备领域的差距更明显,我们的翼龙-4无人机续航超过30小时,挂在的空地导弹精度能到1米,美军同级别的“死神”无人机不仅价格贵了三成,还因为依赖中国产的电路板经常出故障。 反舰能力上更是我们的主场,东风-21D的射程覆盖南海全域,末端突防速度超过10马赫,美军至今没有有效的拦截手段,他们自己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才240公里,跟东风系列比就是“短腿选手”。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美军的全球部署早就被自己的供应链“绑架”了。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90%以上,而F/A-18F的雷达磁铁、MH-60R的发动机涡轮,都离不开高纯度稀土。 2023年美军想搞“去中国化”供应链,结果发现替换成本要增加40%,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深度依赖下,就算战机残骸被我方获取,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我们连F-35的核心组件加工精度都了如指掌,更别说这些服役十几年的老机型。 说白了,美国不打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性价比问题,与其花几千万美元捞一堆“我们早就吃透的技术废品”,不如把钱省下来研发新装备,可惜他们现在连新装备的零部件都还得靠中国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