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死后捐献遗体,14年后,妻子也将自己的遗体捐出,最后夫妻俩以特殊的方式“重逢

银柳探影 2025-11-21 18:56:57

丈夫死后捐献遗体,14年后,妻子也将自己的遗体捐出,最后夫妻俩以特殊的方式“重逢”,化作白骨并排“站”在一起。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存放着一对并排“站立”的骸骨,背后藏着一个“济世救人,死而不已”的感人故事。 说起李秉权和胡素秋这对夫妻,他们的故事在昆明医科大学里传了好多年,不是那种浪漫的爱情桥段,而是实打实的医学奉献。两人都是从云南医学院走出来的老前辈,新中国成立后就扎根医院一线,干了一辈子救人活儿。他们的骨架现在还并排搁在学校生命科学馆里,站得笔直,成了学生们上课的活教材。 李秉权在神经外科这块儿,算是云南的开山人。他最早在省里搞开颅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还有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这些在当时都是新鲜玩意儿。1960年代,他带头做了“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这是云南首例,还拿了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后来跟五官科合作,全国头一遭“经颅中窝硬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也落在他手上。抗美援朝那会儿,他还创了“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专治颅脑火器伤,救了不少战士,得了解放军一等功。国内第一次给双头畸形人切除寄生性小头的手术,也是他操刀的。他不光动刀子,还写书,《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和《脑脓肿》这些,成了同行手头必备的家伙事儿。工作强度大到什么程度?常常手术台上站一整天,下来还得备课,晚年身体都扛不住了。 胡素秋呢,跟李秉权是同学加夫妻,她1942年左右进的云南大学医学院,主攻妇产科。她爸是护国名将胡瑛,当过云南省代主席,从小耳濡目染,家里头不光是军旅事儿,医学氛围也浓。她爸起初不太赞成她学医,觉得女孩子干这个苦,但她铁了心,考上后就一头扎进去。学校里她成绩拔尖,老师学生都服气。毕业后也跟着进了附属医院,1956年学校重组,她同样是首批老师和医生。胡素秋在妇产科干得风生水起,开创了好几项省里头一遭的手术,专攻妇女更年期卫生,写了本中国第一部的《妇女更年期卫生》,加上各种培训讲义和讲稿,帮着带出一堆年轻医生。她工作起来也拼,1950年那年大雪天,还赶着去医院抢救临产妇女,路上滑得差点摔跤,但硬是顶住了。 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其实挺巧,1943年在学校图书馆碰上的。那时候战乱,李秉权天天泡图书馆,胡素秋也常去,两人因为医学项目和前线救援任务合作多。1949年底,他们结了婚,婚礼简单,抗日爱国将领卢汉还参加了,送了绣花喜帐当贺礼。婚后他们俩都进了同一家医院,李秉权神经外科,胡素秋妇产科,各自忙各自的,但总能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家里头孩子几个,日子过得紧巴巴,因为工作忙,吃饭都各顾各,父母常常半夜还搁那儿写书备课。子女长大后回想,这俩人就是把命搭在医学上了。李秉权还亲自给脑出血的胡素秋动过刀,救了她一命。 他们俩的婚姻不是花前月下那种,更多是互相撑腰。工作上,李秉权搞神经,胡素秋管妇产,俩人少有交集,但总能在医院走廊上碰头,点点头就接着干活。家里呢,子女说父母很少陪玩,但从小就教他们责任感:多干会儿活,就能多救条命。两人相守五十多年,到晚年还是一起商量事儿。2000年,他们填了遗体捐献表,那时候捐献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李秉权早几年就念叨过,学生时代解剖标本少,从乱葬岗挖来用,练习不方便,他想把自己留给学校。胡素秋也赞成,2008年她单独写了遗嘱,指定眼角膜、晶体、皮肤、肝肾先捐给需要病人,最后遗体送解剖。 2005年3月29日,李秉权走了。那年他83岁,讲完一堂课后胸口疼,送ICU抢救,没几天就昏迷过去了。按遗嘱,遗体直接捐给昆明医科大学,骨架做成标本。这是云南医界头一个捐献的医生,家属起初有反对的,大女婿林文俏劝了半天,说传统上不合适,但李秉权生前坚持,子女最后尊重了。 骨架处理好后,搁在生命科学馆,学生们上课能直接上手学神经结构。胡素秋听到这消息,还挺高兴,丈夫的心愿圆了。她自己继续干活,丈夫走后,她在妇产科病房建了患者关怀系统,到处分享临床经验,开会讲座不落。 十年过去,2015年12月21日,胡素秋93岁,也走了。她晚年身体还行,但老年病上来了,按遗嘱办,眼角膜啥的先捐了,遗体送学校。家属没多犹豫,早知道她心意。骨架同样做成标本,站姿,跟李秉权的对应。2019年9月25日,这俩骨架终于“重逢”了,就搁在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人体科学馆入口屏风前,并排站着,关节固定得稳稳的。 学校开了接收仪式,副校长徐绍琼主持,家属长子李向新和女婿林文俏出席,还捐了些遗物。师生们献花致敬,彭文斌副书记介绍了他们生平,邹智荣副院长领着大家参观了李秉权生前书房。林文俏后来见到骨架,感动得掉泪,说之前劝阻是错的,现在觉得这是最好的归宿。 2019年,他们俩被评为“云南好人”,媒体报道一波接一波,学校还办了特别展览。生命科学馆里,他们的骨架成了标志,学生进馆第一眼就看到,铭牌上写着生平事儿,旁边墙上刻“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

0 阅读:22
银柳探影

银柳探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