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方对日本反制多项措施,你会发现中方真正的目标,或许不只是让高市早苗收回一句话那么简单。 高市早苗跳出来放话,“台湾地区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调调,但这次气氛明显不一样。 以往日本右翼说风凉话,大多数人也就是一笑了之,可这次我国明显不打算再当“老好人”,而是直接亮出态度,给高市早苗和背后的日本右翼好好算一笔总账。 其实高市早苗不是一夜成名,早在前几年她就因为各种激进言论在日本政坛小有名气。这次她把“台湾地区有事”抬到日本国家安全的高度,摆明想把台岛问题和日本自身绑在一起。 讽刺的是,这种说法在日本社会还真有不少共鸣,尤其在一些媒体和政客里甚至成了“主流”。 但真正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这种喊话背后,是日本长期对我国认知的惯性思维作祟,也是日本对区域格局变化的焦虑反映。 说到这里,不得不翻一翻中日之间的旧账。七十年代建交那会儿,日本还愿意放下架子和我国坐下来谈,经济合作也很真诚。 可后来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社会氛围变得保守,右翼势力上台,很多人一边嘴上说要“和好”,一边又在东海、台岛等问题上小动作不断。 高市早苗正是这种心态的代表:既不想失去美国的庇护,又对我国快速崛起心存戒备。 她所谓的“台湾地区有事”,其实是想让日本继续当美国在亚洲的“马前卒”,借台岛问题给自己刷存在感。 有意思的是,过去我国对日本右翼的挑衅,大多采取低调应对,避免正面碰撞。 可这一次,态度彻底变了,直接点名高市早苗,火力全开。连我国主流媒体都罕见地集中报道日本右翼言论,外交层面也毫不留情地反击。 日本一些企业看到风向不对,开始担心生意受影响,甚至有人公开建议政府要谨慎处理对华关系。 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都报道过,最近不少日企担心政治冲突影响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这种商业层面的压力,反过来又让一些日本政客骑虎难下。更让人玩味的是日本国内的反应。 高市早苗的强硬路线,本意是想借“台湾地区有事”来团结国内右翼,但实际上却引发了不少日本人的焦虑。 日本学者和媒体开始反思,跟风美国、对我国强硬,到底是不是一条能带来安全感的路。 历史上,日本也不是没吃过类似的亏。上世纪七十年代,田中角荣顶着巨大压力推动中日建交,就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清楚,和邻居长期对立没出路。 那场“总账”算得清清楚楚,直接影响了之后几十年的和平与合作。如今高市早苗又想复刻冷战时期那套思路,却没意识到时代早就变了。 我国的影响力和实力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东海和台岛方向的常态化演训,直接让日本自卫队感到压力山大。 日本防卫省的报告里多次提到,解放军舰机活动频率不断提升,给日本的安全形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日本还能靠美日同盟“躺着赢”,现在发现,真正决定局势走向的,已经不是华盛顿,而是北京。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日本多家大企业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 有人甚至私下抱怨,政客们的“嘴炮”要是把市场搞没了,损失只能企业自己扛。 日本国内的媒体也开始有声音,认为继续跟着高市早苗们喊“台湾地区有事”,只会让日本陷入两难,既得罪中国,又未必真的能讨好美国。 故事讲到这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田中角荣访问北京时的那句心里话:“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走出困境。”其实,日本对我国的认知问题早就埋下了隐患。 曾经的“老大哥”心态,早被现实冲垮。高市早苗们死死抱着那点老观念不放,只会让日本社会在认知升级的路上越走越远。 可以说,她们是日本对华旧认知的最后防线。只要这道防线被攻破,日本社会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中国——不再是那个需要援助的邻居,而是区域格局的关键力量。 这一轮“算总账”,注定不会一蹴而就。日本社会要想真正完成对我国的认知转型,肯定要经历一段思想上的“阵痛期”。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喊口号、打嘴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谁还指望靠几句“台湾地区有事”来吓唬我国,恐怕是活在梦里。 当下局势越拖,日本社会对现实的认知就越清晰。高市早苗们或许还能再叫几声,但她们那一套,真能给日本带来安全感吗?历史的账本,终究逃不过清算的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