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种单纯的逐利,可真把账本摆在面前,没几个人能不犹豫。 想想看,一个刚从清华经管学院走出来的本科生,平均年薪能冲到28万,这数字硬生生压过在大众认知里最赚钱的计算机系。 而转身看看隔壁搞物理基础科研的硕士,哪怕学历高一截,毕业起薪常常也就徘徊在10万出头。 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的省理科状元家庭来说,这是能瞬间拉开人生差距的算术题,不是不想谈理想,是“理想不能当饭吃”的现实太过刺骨。 这种“钱途”的引力之大,连站在学术金字塔尖的人都感觉到了寒意。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就曾不止一次发出惊叹:清华最拔尖的那批生源,那70%到80%的高考状元,居然殊途同归挤进了同一个大门——经济管理学院。 让他更难受的是,连他自己精心培养、寄予厚望的得意门生,最后也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说想转行去金融公司。 在这个逻辑下,无论曾经多喜欢星辰大海,当家里长辈语重心长地分析完“搞原子不如搞票子”,大部分孩子还是为了少走弯路,选择了后者。 然而,这些看似精明的“个人最优解”,一旦汇聚起来,正悄然为国家埋下一颗巨大的隐患种子,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当最聪明的头脑都去钻研怎么用资本套利、怎么在K线图上收割收益时,那些真正关乎国家命脉的实验室反而冷清得吓人。 金融圈的热火朝天掩盖不了一个尴尬的事实:芯片行业的工程师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点,想找个懂行的材料学人才,寻寻觅觅大半年愣是招不到人。 不是没人,是沉得下心坐“冷板凳”的人太少,很多人读着读着就看透了性价比,转头考研跨去了互联网或金融。 隐忧远不止人才流失这么简单。纵观历史,欧美频发的金融泡沫危机,根源多在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 虚拟经济一路狂飙突进,将实体经济远远抛在身后,二者发展严重失衡,终致危机不断。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集成电路这样的关键领域,到2025年人才缺口眼看就要突破100万。 光刻机不会自己长出来,新能源技术也不会靠PPT实现,这些都需要顶尖的脑子耗上一辈子去死磕。 如果优秀学子都去玩“钱生钱”的游戏,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最后还得靠高价从国外挖人来凑数,这无论如何算不上一种长远的安全感。 说到底,靠情怀留人是留不住的,那种让科学家“用爱发电”的陈旧观念早该改改了。与其在网上高喊“重视科技”,不如实打实地调整评价体系,别总拿着短期功利的尺子去衡量长周期的基础研究。 只有当那个在实验室里埋头做材料的博士,在收入和尊严上都不输给CBD里的金融分析师时,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年轻人:去追求科学吧,那里不仅有诗和远方,也有体面的面包。 若不从根源上扭转这种落差,基础科学这块地基,怕是会越在热闹中显得越发单薄。 参考资料:1.施一公:我国的最大危机,是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2018-05-03 14:28·光明网 2.清华副校长辞职办西湖大学,称5年后科研水平比肩清华——2018-01-10 20:23·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