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工业死刑?1枚高超音速导弹,10马赫极速,携带1吨高爆战斗部,这根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进行不可逆转的物理抹除!一家现代化工厂,只需这一发入魂,方圆三百米内的所有精密设备和技术人员瞬间气化。 现代战争的计数单位早就变了,不再是哪怕拼到最后一刻的血肉意志,而是以秒为单位的“物理抹除”。 试想一下,当一枚以10马赫速度冲刺的高超音速导弹砸向地面,它携带的一吨高爆战斗部瞬间释放能量,方圆三百米内,不管是顶级工程师还是昂贵的精密机床,除了直接气化,没有任何逃生的可能。 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术博弈,而是一种不可逆的“工业清零”。 这种打法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二战那种舰炮互射、逐岛死磕的刻板印象。现在拼的是谁能在第一时间把对方的造血能力连根拔起。 在这方面,日本的工业布局简直就是为了迎合这种“打击效率”而存在的。 看看他们引以为傲的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带,那是承载了全国七成以上重工业产能的命脉,新日铁的高炉、三菱重工的车间、川崎重工的流水线,全都密密麻麻地挤在狭窄的太平洋沿岸平原上。 和平年代,这是物流成本最低的黄金布局;到了战时,这哪里是工业基地,分明就是连瞄准都省事儿的“人肉靶子”。 有人说日本正在紧急“补课”,学乌克兰搞战备分散。确实,看着2025财年那4476亿日元的大手笔采购,买运输船、买加油机,还忙着把北海道的弹药往西南诸岛搬,似乎真像那么回事。但这完全是搞错了课本。 乌克兰能挺住,那是背后有北约源源不断的输血管,而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彻头彻尾的孤岛。 且不说那只有15%的小麦自给率和21%的大豆自给率,光是90%的火力发电占比就足以让决策者睡不着觉——这一半靠液化天然气撑着的能源网,一旦港口被封锁或电站被炸,战舰连港都出不了,整个国家瞬间瘫痪。 所谓的“多点配置”,没有外援注入,撑不了几天就会变成一座座死寂的孤仓。 更残酷的现实藏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日本制造”背后。 别看三菱、川崎这些巨头名气大,军工那点业务连它们总营收的一成都不到,本质上就是靠民用养着的副业。这一年才造几架F-2、凑出15辆10式坦克的产能,放在大规模消耗战里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就算砸下43万亿日元搞防卫整备,哪怕引进了F-35生产线,一年组装40架的极限速度也远跟不上损耗。况且这还是“组装厂”模式,重稀土九成靠中国,芯片合金靠美国,核心供应链只要断了一环,再先进的生产线也得立马趴窝。 现在日本寄希望于花重金升级SPY-7雷达,还要改装“出云”号去打复仇战,想靠引进几百枚“战斧”找回场子。 但在东风-17这种能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的乘波体导弹面前,传统的弹道预测就像是拿着捕蝶网去拦高铁,根本不知从何拦起。更别提射程覆盖美军关岛的东风-27形成的火力包围圈,早就没给日本留下所谓的防御死角。 这就像当年德国的一样,手里握着精密的虎式坦克图纸,但因为资源匮乏和工厂被炸,最后造出来的只是一堆没有燃油驱动的废铁。 而如今的日本,面对的是连缓冲和喘息机会都没有的“工业死刑”。在这种降维打击的逻辑下,任何缺乏战略纵深和独立供应链的挣扎,都不过是加速崩溃的倒计时罢了。 信源:俄军密集打击乌军工企业2025-11-20 15:20·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