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这态度硬得不像之前那个还标榜全球主义的政客,反倒像憋着股劲儿要跟谁划清界限,连英媒都忍不住说这前后反差太大,实在看不懂。 可这话听着提气,细琢磨全是窟窿,先不说6G还处在研发的关键阶段,光是德国现在用着的通信网络,就早跟中国技术绑得难解难分。 全德国八万多座基站,近六成设备都来自中国企业,德国电信的无线接入网里,三分之二的设备都贴着中国厂商的标签,沃达丰的比例也超过一半。这些设备不是摆设,是支撑德国5G跑起来的骨架,要是真像默茨说的那样彻底替换,先得把这副骨架拆了重来。 拆换的代价早有先例,德国铁路之前试过替换九百个基站,就花了上百亿人民币级别的成本,还拖了五六年没彻底搞定。 那段时间火车频繁延误,货运效率掉了一大截,这还只是全国网络的九牛一毛,现在要换遍八万多个基站,行业估算成本至少得二十到二十五亿欧元,光德国电信一家就得扛十亿欧元以上,相当于它本土全年投资的四分之一。 这还没算后续的网络调校、频段适配,以及给维护团队重新培训的开销,每一笔都是实打实的钱。 这些钱最终得有人买单,要么是运营商把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德国人以后的手机话费、网费跟着涨;要么是政府动用公共资金补贴,可默茨之前搞的五千亿欧元基础设施基金已经被骂作“财政火箭炮”,再额外掏出几十亿欧元换设备,国内舆论少不了质疑公共资金被乱花。 更讽刺的是,喊着要“技术主权”的默茨,似乎没算过专利这笔账,全球6G核心专利里,中国企业占了快四成,单一家中国公司的专利数就超过整个欧洲的总和,而德国本土企业的占比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就算供应链里真的没了中国组件,技术路线照样绕不开中国专利,到头来还是得花钱买授权,不过是换种方式交钱。 默茨敢这么硬气,不全是自己的主意,欧盟那边早就盯紧了德国的动作,之前就因为德国运营商替换中国设备太慢,欧盟委员会里的对华强硬派直接点名批评过德国。 负责技术主权的欧盟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还想把之前的“高风险供应商”建议升级成法律,要是真通过了,不遵守的国家可能吃官司、挨罚款,默茨这时候表态,多少是给欧盟递投名状,缓解来自布鲁塞尔的压力。再往远了看,美国在背后的影子也没藏住,之前就拉着几个国家搞“6G联盟”排挤中国,德国这步棋难免有跟风的意思。 可德国自己的处境实在尴尬。默茨一边喊着排除中国6G组件,一边又坦言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本做不到彻底脱钩。德国的汽车、机械、新能源产业,多少都依赖中国市场,要是因为通信技术的事儿影响了整体贸易,受损的还是德国自己的经济。 更矛盾的是,就在默茨放狠话的同时,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已经定了下周要访华,要参加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这边忙着“技术筑墙”,那边又要谈经济合作,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根本没法长久。 所谓的“安全风险”更是站不住脚的借口,这么多年来,中国通信企业在欧洲运营,从没出过一起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儿,反倒是帮欧洲建了不少高质量的通信基础设施,创造了不少就业和税收。 德国安全部门也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中国设备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典型的有罪推定。那些跟着美国喊“去风险”的国家,早就吃过亏。英国当初积极排除华为设备,结果5G网络在欧洲垫底,伦敦在大都市排名里落到最后,网络故障率还居高不下,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默茨也想过找退路,说要跟法国总统马克龙谈合作,搞欧洲自己的通信技术体系,摆脱对中美两国的依赖。 可欧洲内部的技术实力摆在那儿,诺基亚和爱立信的设备不仅比中国的贵,产能还跟不上德国的需求,真要靠这两家接盘,6G建设速度肯定得拖慢,网络质量能不能跟上都是未知数。 德国自己的研发投入也实在寒酸,给6G的预算才三千多万欧元,连换设备的零头都不够,这种情况下谈“主导技术未来”,更像政治姿态而非实际规划。 说到底,默茨这波操作更像是国内政治和国际压力下的应激反应,德国“红绿灯”执政联盟里,不少党派都在推对华“去风险”,加上安全机构反复渲染所谓“间谍威胁”,通信技术问题早就被绑上了政治战车。 可技术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左右的。中国已经搭起了国际首个6G外场试验网,在技术研发上走在了前面,德国非要把这样的合作伙伴排除在外,本质上是给自己的6G建设添堵。 最实在的还是德国普通民众和企业的感受,企业要承担更换设备的成本,民众可能要为更高的通信费用买单,而6G落地的时间还可能因为供应链折腾而推迟,这种明明不符合自身利益,却要为政治妥协的选择,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显现出弊端。 毕竟通信网络不是政治道具,最终要靠技术、成本和效率说话,真到了要算账的时候,再强硬的表态也得让位于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