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河南驻马店,3年前,女子开车时不小心撞到一路人,送医检查后,医生说只

文史小将 2025-11-21 01:10:38

“冤不冤?”河南驻马店,3年前,女子开车时不小心撞到一路人,送医检查后,医生说只是轻微碰撞,并无大碍,女子放心了,然而,3年过去,女子微信突然被法院冻结,她这才知道,当初被撞那人把她起诉了,对方还拿出这些年的治疗证明,光住院就住了119天,女子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讹上了。 2025年4月的一个早晨,对于身在河南驻马店的刘女士来说,本应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买早餐,准备付款时,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了一个红色感叹号——微信支付被冻结了。 她整个人都傻了:完全没有任何预警,也没有网络故障,直到她手忙脚乱地查询,才从法院的通知里知道,自己竟然成了被告。 而把她告上法庭的,是三年前那个早就结清的路人。 这件事就像一颗迟到三年的炸弹,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她脚下。 事情得从三年前说起。那天,她的车不小心擦到了对方。作为负责任的一方,她当即停车查看,还把对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很明确:软组织挫伤,并无大碍,连药都不用开。基于这个判断,双方达成了口头和解:刘女士支付了几百元误工补偿,对方也点头同意。那时候,刘女士心里认为,这件事已经彻底了结。 然而现在,对方提交到法院的材料里,轻微伤竟变成了长达119天的住院记录。刘女士看着那堆密密麻麻的单据,觉得像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有些理疗项目甚至在事故一年后才开始,而且持续了半年多。如果这不是“碰瓷”,那就是逆向医学奇迹。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三年的沉默。正常情况下,如果车祸导致不适,第一时间会联系肇事方,或者解决治疗和赔偿问题。但这位原告整整三年没有联系刘女士,直到时效快到期才突然出现,拿出“治疗记录”申请财产保全,直接冻结了刘女士的微信账户。 面对质问,他的理由是“忙着治疗”,一提初次诊断又抛出“后遗症”的说法。 法院建议引入第三方司法鉴定,但原告却不断推脱:“身体不适”“回老家了”,导致鉴定无法顺利进行。这在法律实践中是个危险信号。 按照《民事诉讼法》,一方无正当理由拒绝配合鉴定,法院可以推定其主张缺乏事实依据,甚至采信对方说法。 刘女士虽然没有当初的书面和解协议,但原告这种抗拒行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反向证据——真有伤害的人,不会这样回避鉴定。 回头看这件事,最关键的教训在于当初的处理过于草率。 即便有转账记录和口头约定,没有落实在纸面上的协议,就像一扇没锁好的门,随时可能被推开。 根据《民法典》,诉讼时效三年从“知道权利受损”算起,原告试图用“持续治疗”证明损害延续,从而重新起算时效。这正说明,哪怕伤情轻微,也要用书面协议把事情彻底固定下来——哪怕只是一张纸,写明“双方确认无伤情,一次性赔偿后不再追诉”,并签字按手印,就能避免未来的纠纷。 目前,刘女士的微信账户仍被冻结,生活受到影响。虽然原告申请财产保全看似合法,但如果最终法院认定诉请无据,这种冻结行为反而可能构成侵权。 这场纠纷让刘女士承受了大量焦虑和奔波,即便最后赢了官司,也无法挽回这半年的时间成本。

0 阅读:6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