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冀中军区二分区于滹沱河下,发现三条大船,船上200多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白色的粉末,战士们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于是,他们只能将这些东西带回二分区。 冀中军区二分区战士在1938年5月执行滹沱河下游河段巡逻任务时,发现三条木制大船漂浮在水面,这些船体长度约十米,表面覆盖帆布,看起来像是被遗弃的运输工具。河道弯曲,周围芦苇密集,水流缓慢,便于隐藏。战士们使用小舟接近船只,检查船舱后看到堆放的木箱,总数超过200个,每个箱子体积较大,重量在几十公斤左右,外部有运输标记,但标记模糊不清。部队判断这些箱子可能含有重要物资,决定进一步调查。 战士们撬开部分箱盖,露出内部白色粉末,这种粉末颗粒细小,呈结晶状,颜色均匀,没有明显气味。有人用手指触摸,感觉干燥且光滑,少量样本放在舌尖测试,尝到咸苦味道,但无法辨识具体成分。粉末易于散落,战士们用布料覆盖箱口,避免风吹导致损失。河边位置靠近敌占区,日伪军巡逻频繁,部队担心暴露行踪,迅速组织回收行动。 部队用绳索固定船只,防止漂移,然后分批卸载箱子。战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几艘船的货物转移,先将箱子抬到岸边隐蔽位置。过程中,天色渐晚,环境潮湿,战士们保持警惕,观察两岸动静。卸载后,使用马车和担架运输箱子,沿河堤小路行进,避开村庄主道,选择树林路径掩护。箱子沉重,抬运时需多人协作,手臂承受压力大。 运输途中遇到小雨,道路变得泥泞,战士们用油布包裹箱子,防止粉末受潮。一次马车轮子陷入泥坑,部队合力推拉,耗费时间才脱困。整个回收过程持续数小时,涉及数十名战士参与,确保所有箱子安全运抵二分区驻地。到达后,箱子存入临时仓库,设置哨兵守护,报告给分区司令沙克。 沙克查看箱子,取出样本观察,同样无法确认粉末性质。他召集部下讨论,部分人推测为工业原料,但缺乏确凿证据。沙克联系卫生部部长张珍,描述发现细节。张珍根据白色粉末特征,带助手赶到仓库现场,进行初步检验。 张珍取出小量粉末,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特性,又通过加热测试,见粉末燃烧迅速,释放白烟。结合化学专业知识,他确认这是氯酸钾,一种制造高爆力炸药的关键原料。氯酸钾纯度较高,总量估计数十吨,对弹药短缺的根据地具有重大价值。部队加强仓库警戒,派专人轮班监视,防止意外发生。 张珍向上级报告发现,建议将物资运往后方实验室详细检验。同时,组织初步分类,检查箱子完整性,确保粉末保持干燥状态。这批氯酸钾来源据推测为太原兵工厂遗留物品,抗战初期因铁路中断运输,搁置河中。回收行动体现了部队的警惕性和协作能力。 事件从发现到确认历时两天,战士们分工明确,前哨负责敌情监视,后勤保障运输安全,避免潜在风险。粉末性质确认后,部队认识到其对武器改进的潜力。张珍安排小队进行样本稳定性测试,防止盲目使用造成损失。这批物资成为根据地军工转折点。 熊大缜获知氯酸钾消息后,组建技术小组,在土窑式作坊内设置简易工作台,使用天平称量粉末,进行小规模点火实验。过程中,一次混合物过热引发爆炸,屋顶部分崩裂,碎片散落,导致两人手臂轻微擦伤。团队清理现场,继续调整配比,通过过滤杂质和蒸发结晶方法提纯氯酸钾,提升原料质量。 熊大缜写信联系导师叶企孙,请求专家支援。叶企孙安排汪德熙前来,汪德熙携带工业化学笔记,扮作普通商人穿越日军封锁区,抵达冀中根据地。与熊大缜合作后,他们搅拌硝酸盐化合物,锤击样本测试稳定性,通过多次比例优化解决不稳问题。 原料短缺时,部队从日军丢弃的肥田粉中提取硫酸铵作为补充。兵工厂动员2000多名工人参与,研磨原料并进行加热蒸馏,手部经常磨损起泡,但操作持续进行。生产线启动后,生产手榴弹和地雷,战士们组装金属部件,填充药包,确保产品质量。 1938年9月,汪德熙带领小队在平汉铁路方顺桥埋设药筒,夜间挖掘铁轨下土壤,布置连线,隐藏在玉米地中。军列车通过时,按下引爆器,车头脱轨翻覆,碎片四散,中断日军运输线。这次行动开创根据地铁路破坏先例。 汪德熙进一步改进炸药配方,添加TNT提升威力。他两次化装成小学教师,返回天津联络叶企孙。叶企孙联系化学系毕业生林风,林风在油漆厂秘密生产TNT,成品外观类似肥皂,通过地下交通员运回根据地。TNT加入后,炸药性能显著提高。 军工生产链条逐步完善,根据地武器自给率上升。熊大缜继续推动弹药研发工作,直至1939年逝世。张珍负责军工统筹,叶企孙坚持通过学术网络支持弟子。汪德熙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核化学研究,林风担任石化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