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爱将侯君集为什么最后不能善终?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册上,侯君集的名

墨韵兰亭 2025-11-20 22:17:29

李世民的爱将侯君集为什么最后不能善终?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册上,侯君集的名字曾亮得刺眼,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的核心策划者,灭国高昌的全军统帅。可这位从龙功臣最终却被押上刑场,连李世民亲自求情都保不住,说到底,是他自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早年却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玩弓弄箭都没摸到门道,偏偏选对了靠山,投靠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他没啥过人本事,却有股子“老板指哪我打哪”的狠劲,对李世民绝对忠诚,这份纯粹的信任成了他发迹的钥匙。   玄武门之变前,他跟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躲在秦王府密室里合计,出的主意比谁都多,史书记载他“出谋划策功劳最多”。政变成功后,他直接与另外四人同列功第一,封潞国公,食邑千户,从闲散子弟一跃成了太宗朝的核心重臣。   李世民待他是真够意思,知道他没系统学过兵法,特意让战神李靖手把手教他。可侯君集学了没多久就反过来告黑状,说李靖藏私,肯定有谋反心思。李世民找来李靖对质,李靖一句话点破:“现在天下太平,我教他的本事够守边疆了,他非要学尽兵法,到底谁有二心?”这事没闹大,但已埋下隐患。   真正让侯君集心态失衡的,是平定高昌的战功。贞观十三年,西域高昌王阻断商道还拒不到长安朝见,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大军远征。高昌王本来以为唐军穿越沙漠必遭重创,结果侯君集兵锋直指都城,高昌王直接吓病死了,新王走投无路只能投降。这一战侯君集拿下3郡5县22城,把高昌故土纳入大唐版图,功劳大到能刻石记功。   可仗打赢了,侯君集的尾巴也翘到了天上去。他没请示朝廷,就私自把高昌的无罪百姓发配为奴,还带头私分国库珍宝,手下将士跟着偷盗也不管不问。班师回朝后,弹劾的奏章堆成了山,李世民没法徇私,只能把他下狱。后来虽经大臣求情放了出来,但侯君集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觉得“我立这么大功还被关,皇帝太不地道”,心里的怨气越积越深。   怨气成了谋反的导火索。他先找同为功臣的张亮串供,直言“我平定高昌反被治罪,不如咱们一起反了”,结果张亮转头就把这话报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念及旧情,又觉得没实打实的证据,没追究还照样重用他,甚至把他的画像挂上凌烟阁。可侯君集没收敛,反而盯上了处境微妙的太子李承乾。   当时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听说侯君集心怀不满,就通过他的女婿,东宫千牛卫贺兰楚石,多次把侯君集请进东宫密谋。侯君集看太子软弱好控制,直接撺掇他起兵夺权,还拍着胸脯说“我的这双手,随时为太子所用”。可他心里又怕事情败露,每天半夜都从噩梦中惊醒,妻子劝他“你是国家大臣,真有错就去自首,还能保住性命”,他却当成耳旁风。   最终把他送进绝境的,正是他的女婿贺兰楚石。李承乾谋反计划败露后,贺兰楚石直接揭发岳父的罪行,还拿出了侯君集与太子来往的书信。李世民亲自审问,侯君集起初还抵赖,看到书信后只能认罪。李世民舍不得杀他,跟群臣求情说“他立过大功,能不能留他一条命”,但大臣们一致反对“谋反是滔天大罪,绝不能赦免”。   临刑前,侯君集哭着求李世民留自己一个儿子续香火,李世民答应了,特赦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岭南,自己则被斩首。自此,这位从玄武门杀出来的功臣,终究栽在了自己的贪念和野心手里。不是李世民薄情,而是侯君集忘了,功臣的特权,永远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