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男孩初中时抱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他突然发狠,从此不玩手机,3年后已经成了高中前10。 他初中的时候一放假就天天玩,定了不少学习计划最后都没完成,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这样肯定不行了,于是就想办法跟玩手机作斗争。 狠的是,他没选“每天少玩一小时”这种温和办法,而是直接把手机锁进抽屉,跟爸妈说:“这玩意儿我不要了!” 刚开始可难熬:同学聊游戏他插不上话,刷朋友圈看不到动态,连买奶茶都不知道新出的口味,总感觉要和社会脱节了。 但他很快找到替代法,学校每天都放新闻联播,他有机会就看;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发发传单、看看孤寡老人。 三年下来,他不仅没觉得“与世隔绝”,反而因为常看新闻、参与实践,成了班里的“时事小达人”。 如今,他已经是全校前十了,这个成绩考进重点大学不成问题。 有网友说:“三年不碰手机?这自律够狠!” 也有网友感慨:“原来戒手机不用硬扛,找对替代方式就行!” 这位小伙的经历,充分说明自律不是“一刀切”,而是“找平衡”。他没把手机当洪水猛兽,而是承认“需要信息”,所以用新闻联播补时事,用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这戒掉的就是“沉迷”,不是“需求”。 现在小孩手机玩得溜,可大多在“被动接收”:刷短视频、看热搜,脑子被算法牵着走。要是能主动选择“看什么”“学什么”,把手机从“娱乐工具”变成“信息窗口”。这哪还用得着戒手机?简直是夺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有的时候,家长的“不管”比“硬管”有用。小伙爸妈没天天唠叨“别玩手机”,而是支持他找替代活动。就像我家表弟,爸妈越不让玩游戏,他越躲在被窝偷玩;后来爸妈给他报了航模班,他反而不惦记手机了。堵不如疏,给条出路比设关卡强。 说到底,小伙的故事不是“戒手机的胜利”,是“掌控生活”的胜利。手机是生活的配角,不是主角;真正的自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怎么得到它。 你觉得小伙戒手机的方法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