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抓,晚不抓,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抓。 而且抓的正好都是日本间谍,这说明他们想干什么事,派了什么人来,我们早就知道了。2025年11月19日,国家安全部突然抛出一则重磅通报,直接曝光了近年破获的一批日本间谍案,这个时间点选得可太有讲究了。 这次通报,是对外的一次集中展示,但行动早已开始,几个月前,安斯泰来制药的一名日本高管就被判了刑。此人在华近二十年,顶着商会要员的头衔,准备退休时在机场被直接拿下。 日本政府抗议,我们回怼:在中国,违法必究,不分国籍。 这并非孤例,而是日本系统性情报渗透的一环,从伪装成学者潜伏三十多年的阿尾博政,到在大学里发展下线的袁克勤教授,再到使用高精度设备非法测绘军事要地的人员,他们的手段五花八门,背后都有日本政府的影子。 疑问随之而来:既然他们活动如此猖獗,为何我们似乎长期按兵不动? 答案很简单:不是没发现,而是在下一盘大棋,这些暴露的间谍,留着有更大的用处。 首先是监控,掌握其网络动向,避免抓了一个又来一批,徒增甄别成本。 其次是反向利用,把他们当成传递假情报的管道,误导日本的战略判断,让他们拿着我们喂的“料”去做决策。 最重要的目的,是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这些小卒,顺藤摸瓜,挖出背后更大的头目和整个情报网,现在集中收网,就是因为鱼已经钓完,网也摸清了,这些棋子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连他们的替补都已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日本方面似乎还活在梦里,有专家甚至叫嚣能再次打赢,殊不知,他们费尽心机搞到的所谓“机密”,很可能就是我们故意放出的烟幕弹,想跟我们玩谋略,他们还差得远。 再看通报时机,恰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狂言之后。我们选择此刻掀开底牌,就不是简单的抓贼,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亮剑,这记耳光打得响亮,明确警告所有蠢蠢欲动的势力:中国的红线不容试探,任何危害我们国家安全的行为,必将付出代价。 从过去的“满铁”,到今天的渗透,日本的野心从未消失。但时代变了,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奉陪到底。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一直在打,而主动权,已经牢牢握在我们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