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议员竟说,若不是美国和俄罗斯介入,中国早在二战中被日本消灭,全境都成日本领地

木槿论事 2025-11-20 17:11:04

日本议员竟说,若不是美国和俄罗斯介入,中国早在二战中被日本消灭,全境都成日本领地,因此中国应敬畏日本,胡话说成这样!你侵略我们失败了,还想倒打一耙?中国根本不会对你“感恩”,军国主义那点歪理完全不值得理会。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讲真的,他这话荒唐得几乎能当反面教材,而且这种逻辑放今天都算离谱,当年更是毫无底线。   侵略失败了,还想倒打一耙,把“加害者”吹成“差点赢”的强者,把“被侵略者”贬成“靠别人救活的弱者”,这不是观点,是挑衅;不是历史,是歪曲。   咱们先把最基本的问题摆出来:中国真的差点被日本灭了?还是有人故意把整整八年的血与火抹成一笔账外账?   先把战争本身翻出来,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就开始动手,东北三省吞进肚子里,接着扶植伪满政权。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让侵华全面爆发,日本军队像野火一样沿着华北、华东一路烧下来,南京大屠杀这种惨剧都是在那个背景下发生的。   中国军队装备差、后勤弱、内外压力大,可再弱,也不是你打我就躺平的状态。   淞沪会战硬打三个月,让日军第一次见识到“打不动的中国军队”;台儿庄用血换出来的胜利,把日军王牌师团当场按住;百团大战把日本的交通线、补给线挖了个遍,逼得他们不得不把大量力量从外线调回中国。   这些战役不是传说,是一桩桩、一件件真实摆在史料上的事实。   说直白点,中国不是等别人来救,而是靠自己撑住了最大、最难、最残酷的一条战线。   日本陆军的主力从头到尾都陷在中国大陆,八年没拔出来,正是这条战线,让日本无法全力南下,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太平洋战场。   你说“中国差点被灭”?是你们差点被拖死。   再说美苏,当时整个世界都看得清楚:这是三方力量一起压着日本往悬崖走。   中国拖住日本陆军,美国在海空方向把日本舰队一节节敲掉,太平洋战役让日本海军彻底丧失主动权;苏联最后一击,几十万红军像铁滚筒一样撕开关东军,把日本最自豪的陆军集团打得崩塌。   美国和苏联当然重要,但他们介入之前,中国已经硬撑了四五年,把日本拖得气喘吁吁,议员嘴里那句“美国苏联救了中国”,听着像是在给侵略找借口,把中国的牺牲当成可以被顺手删掉的注脚。   可笑的是,这种轻视背后还有日本长期存在的一套心理账。   日本真怕谁?怕美国,怕原子弹,也怕苏联的钢铁洪流,更怕在西伯利亚冻死的几十万战俘的噩梦重新上演。   可偏偏不怕中国,为啥?因为中国对日俘虏一向优待,送船、给食、配医护,体体面面送回家;结果在日本右翼眼里,这不是文明,是“打得不够狠”。   他们从小接受的叙事就是“我们输是输给美国和苏联,不是输给中国”,于是就养成了现在这种错觉:中国不值得怕。   这套言论危险就危险在,看似夸日本,实则在偷换三层逻辑,第一层,把中国数千万伤亡、八年抗战说成可被删掉的“背景噪音”,是对牺牲者的二次侮辱。   第二层,把侵略美化成“差点成功”,为军国主义抬轿;第三层,把自己当年的暴行包装成“实力证明”,然后顺势要求今天的中国“敬畏日本”,这不是反思,而是在为扩军修宪铺路。   更让人必须警惕的是,日本这个国家历来喜欢铤而走险,甲午的时候,它敢撞清朝;日俄的时候,它敢撞沙皇;珍珠港的时候,它敢撞美国,一次比一次胆大,一次比一次把自己推向悬崖。   历史上它的策略很简单:以小博大、赌命搏运气,只要赌赢一次,就翻盘,今天它仍然有这种基因,嘴上承认中国强大,但骨子里仍希望“再赌一次”。   尤其在美国不断怂恿、不断往前线推的情况下,日本更容易走上错误道路。   所以对待这种国家,靠讲道理是没用的,你越讲理,它越觉得你软,你越克制,它越当你好欺负。   日本的政治精英向来“不服理,只服强”,这是历史拍过脑袋的一条铁律,要让它真正认识历史,不是靠道歉、靠课堂、靠论坛,而是靠实力,让它知道那条路再走下去,会是什么下场。   对中国来说,态度必须非常明确: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对侵略者“敬畏”,真正值得敬畏的,是抗战中牺牲的三千多万同胞,是那些血流成河的战场,是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普通人。   我们要做的,是守住历史真相,把日本屠杀、掠夺、细菌战、慰安妇制度这些罪行反复讲清楚,让任何人都别想把它漂白。   我们还要做的,是继续提升自己的力量,让日本知道“再赌一次”的成本不是它承受得起的。   至于那位议员的胡话,唯一正确的回应方式,不是争辩,而是拆穿,让他说不下去的,不是愤怒,而是事实;让他不敢再说的,不是道德,而是实力。   谁让历史变得血淋淋,谁就没有资格要求被侵略者“敬畏”他,真正该敬畏的,是历史给出的警告,侵略者不值得尊重,只值得警惕;和平不是天降的,是靠实力保护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0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