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最大的成果不是拖垮了俄罗斯,也不是“打残”了乌克兰,更不是美国大赚特赚

冷紫叶 2025-11-20 12:08:43

俄乌之战,最大的成果不是拖垮了俄罗斯,也不是“打残”了乌克兰,更不是美国大赚特赚了,而是让德国找到了强军突破的借口。 搁以前,德国想搞点军事建设简直比登天还难,二战战败国的身份像道紧箍咒,“和平主义”早成了社会共识,军费常年不敢往高了提。就算2014年之后慢慢涨,2021年到了470亿欧元,装备更新还是跟不上趟。 联邦国防军的旋风战斗机老得飞不起来,主战坦克缺零件没法正常作战,连士兵的个人装备都凑不齐,说难听点就是个“样子货”。那时候谁要是提扩军,立马会被骂回“军国主义抬头”,政治上根本行不通。 俄乌冲突一爆发,情况彻底变了,德国总理朔尔茨紧跟着就喊出“时代转折”的口号,把这场战争说成欧洲安全秩序的“大地震”。这下好了,所有之前不能碰的红线都有了松动的理由。首当其冲的就是钱的问题,德国宪法里有个“债务刹车”条款,规定政府结构性赤字不能超GDP的0.35%,想搞大笔军事开支根本没门。 但借着应对“新安全形势”的由头,德国联邦议院干脆动了修宪法的念头,专门在条款里加了内容,允许设立不超过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还把这部分开支排除在“债务刹车”之外。联邦参议院紧跟着也通过了,等于从法律层面给强军开了绿灯。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直接让德国从全球军费第七跃升到第三,仅次于中美,怎么花的也透着股急吼吼的劲儿,409亿欧元砸给空军买装备,美国的F-35隐形战机、CH-47F重型运输直升机都在采购清单上,还顺带买了以色列的“苍鹭”无人机。 剩下的钱里,200多亿搞数字通信和卫星,海军陆军各分了一百多亿,连士兵的服装和夜视仪都拨了20亿专款。朔尔茨甚至明说,目标是建欧洲最大规模的常规军队,要让联邦国防军从维和部队变成能随时参战的“全天候部队”。 光有钱还不够,没人当兵再先进的装备也是废铁,德国2011年就废了义务兵役制,全靠志愿兵撑场面,现在军队也就18.2万人。借着俄乌冲突带来的“安全焦虑”,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推出了新兵役制度,2026年起所有18岁男性都得体检,先搞志愿兵役制,要是招不够人就考虑抽签。 军方的目标很明确,到2035年把兵力扩到26万,预备役从6万翻到20万,为了吸引人当兵,还开出了高薪酬、补贴驾照这些福利,以前那种“谈兵色变”的氛围淡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德国连军事政策的底色都改了,二战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直接把俄罗斯定为“欧洲最大威胁”,把“积极防御”当成了安全支柱。以前对援乌武器躲躲闪闪,现在不光给装备,默茨政府还搞起了“新型军事工业合作”,砸57亿美元资助乌克兰在本土生产远程武器,甚至说这些武器能打俄罗斯境内目标。 俄罗斯骂德国“直接卷入战争”,拉夫罗夫还警告它“在重走二战老路”,但德国压根没停手,反而借着这种外部压力巩固国内的强军共识。 这背后其实藏着德国的小心思,美国那边特朗普上台后,一会儿威胁要减少对欧洲的保护,一会儿逼着欧洲自己扛防务,让德国彻底看清了“靠山靠不住”。俄乌冲突刚好给了它摆脱依赖、当欧洲防务“领头羊”的机会。 借着“对抗俄罗斯威胁”的名义,德国一边加深和北约的绑定,一边推自己的“欧洲天空之盾”倡议,就算和法国在“战略自主”上有矛盾,也挡不住它扩军的脚步。 当然国内也不是没人反对,自民党骂这是“债务联盟”,选择党说不该树新敌人,左翼党指责默茨欺骗选民。但架不住联盟党、社民党和绿党拧成了一股绳,绿党原本反对扩军,最后也为了气候资金妥协了。默茨甚至特意召集已经卸任的旧议院投票,就为了凑够三分之二的赞成票,这份决心可见一斑。 现在再看,德国的强军突破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了,F-35战机陆续交货,军队通信系统在升级,兵役改革稳步推进,军工企业也借着援乌订单开足了马力。俄罗斯再怎么警告“重新武装”,也拦不住德国借着俄乌冲突的“东风”,一点点撕毁二战后套在身上的军事枷锁。 这场战争到底谁是最大赢家不好说,但德国绝对是最会抓机会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强军计划,借着这场冲突全有了正当理由,从修宪法到扩军队,从买装备到兴军工,每一步都踩在了“应对安全危机”的点上。 这哪是被动应对局势,分明是主动借势破局,把战争变成了重塑自身军事地位的绝佳跳板。

0 阅读:0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