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手下最能打的是谁?刘锦棠自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

亨克孤独 2025-11-19 17:44:42

左宗棠手下最能打的是谁?刘锦棠自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楚军系统中出的人才不算多,能打的将领也屈指可数,如果以名气而言,刘锦棠应该是最能拿的出手的一个。   这可不是吹出来的,刘锦棠能在楚军里站稳头把交椅,全靠实打实的战功堆起来,而且他跟左宗棠的渊源极深,打小就跟着楚军摸爬滚打,说是左宗棠的“半个儿子”都不为过。   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跟着左宗棠起兵的老部下,后来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左宗棠心疼这孩子,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不管是兵法谋略还是为人处世,都倾囊相授,这也让刘锦棠打骨子里就刻着楚军的铁血气质。   刘锦棠带兵有个特点,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凡事都冲在最前面。别的将领可能还在帐中谋划的时候,他已经骑着马去前线勘察地形了;士兵们吃粗粮喝冷水,他也绝不搞特殊化,帐篷跟普通士兵挨在一起,甚至睡觉都枕着兵器。   楚军本来就以军纪严明著称,到了刘锦棠手里更是严到骨子里,但他的严不是苛待,而是赏罚分明,士兵立了功立刻兑现奖赏,犯了错也绝不姑息,这样一来,手下的将士都愿意跟着他拼命,觉得跟着这样的将军打仗,既痛快又踏实。   真正让刘锦棠一战成名的,还是收复新疆的硬仗。当时左宗棠已经年过花甲,坐镇后方统筹全局,前线的所有战事几乎全交给了刘锦棠。   那时候新疆被阿古柏占着,还勾连俄英两国,势力不小,而且新疆地形复杂,沙漠戈壁遍布,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   换了别的将领,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可刘锦棠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左宗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执行得滴水不漏。   他知道后勤是命脉,所以先花大力气打通运输通道,搞军屯民屯自给自足,等准备充分了才突然发力,一出手就打了阿古柏一个措手不及。   打北疆的时候,面对敌人坚固的城池,刘锦棠没硬拼,而是故意示弱,引诱敌人出城,然后设下埋伏一网打尽。攻克关键城池后,他又马不停蹄率军南下,翻越天山的时候,不少士兵都受不了高原反应,他亲自殿后,给士兵们鼓劲,还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伤员。   跟阿古柏的主力决战时,对方仗着有洋枪洋炮,摆开架势想要硬碰硬,刘锦棠却看出了对方的弱点,派一支奇兵绕到敌军后方,一把火烧了他们的粮草大营,前线敌军瞬间军心大乱,他再率领主力正面冲锋,一举击溃了敌军主力。   楚军里不是没有勇猛的将领,但要么缺了点谋略,要么撑不起大局,唯独刘锦棠既能当先锋冲阵,又能当主帅统筹。   有次战役中,另一位将领急于求成,贸然出兵中了埋伏,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是刘锦棠带着援军星夜驰援,硬生生从包围圈里撕开一道口子,不仅救回了被困将士,还反手吃掉了敌军的追兵。这种临危不乱、能攻善守的本事,在楚军里没人能比,也难怪他自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对比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那些能打的将领大多是各自为战,或者靠着团队协作出彩,而刘锦棠在楚军里更像是“独苗”般的存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业,几乎一半的功劳都要记在他头上。   而且他不仅能打仗,打完仗还能治理地方,收复新疆后,他留下来安抚各族百姓,搞屯田、修水利,让战乱后的新疆慢慢恢复生机,这可不是一般武将能做到的。   曾国藩手下有曾国荃、鲍超这样的猛将,李鸿章的淮军里也有刘铭传、聂士成这样的能人,反观楚军,除了刘锦棠,能叫得上名字的名将确实没几个。   但就这一个刘锦棠,却撑起了楚军的门面,跟着左宗棠南征北战,从平定内乱到收复疆土,没打过一次败仗。   他的“能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靠谋略、靠军纪、靠跟士兵同生共死的义气,这样的将领,在晚清的乱世里实属难得,也难怪左宗棠到晚年还常说,有刘锦棠在,他才能放心把兵权交出去。说他是左宗棠手下第一能打,那是实打实的赞誉,没人不服气。  

0 阅读:0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