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堂堂复旦教授,而我儿子只上了二本。当年

虎虎聊娱乐 2025-11-19 17:07:51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堂堂复旦教授,而我儿子只上了二本。当年高考分数出来后,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兜了三圈,心里释然了。因为贫穷富贵皆有定数,如果人到了40岁还不信命,那你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 一位复旦顶尖教授,费尽心思栽培儿子上名校,结果分数单砸下来,只够二本。他没哭没闹,反而骑车街头转三圈,笑对人生。这“信命”背后,是什么道理? 王德峰1956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普通农家,那地方河道纵横,日子过得紧巴巴。恢复高考那年,他21岁,抓着机会拼命复习,1978年考进复旦哲学系。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一步步走扎实,1990年代初留校当教授。课堂上,他讲康德、讲尼采,总能把深奥道理说得接地气,学生们爱听,毕业后还常回学校聊天。 作为老师,王德峰对教育有股子热劲儿。儿子生在1980年代初,他从幼儿园就开始挑最好的。城区那家幼儿园环境好,老师教得细,他觉得这样起步稳。小学选重点校,课业重但底子厚。中学直奔市里顶尖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接自己的班,进复旦深造。教职工子女有政策,一本线就能上,他算盘打得精,盼着儿子分数一出,就能打包票。 这些年,他工作忙,育儿也没松懈。办公室批论文时,顺手看儿子成绩单。周末打电话问孩子吃得香不香。假期带去图书馆,挑哲学科目书看。儿子高三冲刺,他煮粥陪饭,叮嘱多练作文。复旦那政策,让他满心期待,总觉得自家孩子天生聪明,努把力准行。 1996年高考成绩一公布,王德峰打电话给招生办,兴冲冲问分数够不够。对方查了查,说刚过二本线,一本差远了,差点连大学都悬。电话一挂,他愣了会儿,抓钥匙出门,骑上自行车在街上转了三圈。转完回家,胸口那口气松了。他后来直说,这事儿让他认清了,贫富贵贱都有数,到四十岁还不懂这个理儿,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说实话,这话听着刺耳,但王德峰不是消极。他讲的“信命”,是懂规律,顺天道。儿子上二本,他没再死盯着复旦。志愿填好,开学送去火车站。孩子适应了新学校,慢慢找到兴趣,成绩上来了。后来申请出国,进了国际一流大学,继续学业。家里这事儿,反倒让父子关系近了,王德峰看在眼里,明白教育不能一刀切。 王德峰反思,自己过去错在哪儿?就是把自家价值观硬塞给孩子。学术圈他混得开,爱抽烟研究哲学,儿子不一定爱这口。强求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放手后,儿子自己选路,走得稳当。这不光是家事儿,很多中国家庭都这样。从小幼儿园起,就盯着好学校、好工作、好家庭,图个“幸福人生”。 而王德峰这人,学生叫他“哲学小王子”。课上金句多,年轻人听完觉得心安。他的书《寻觅意义》,聊读书、教育、生活,小故事引出大道理。讲虚无、得失、人性,教人在现实里找意义。他说,现代人不安,就因为缺“意义”两个字。  

0 阅读:54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