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已达2.6亿,比啃老还令人唾弃,离开父母他们会怎样 在这个拼命卷的世界,有一群人,直接躺平了,不是偶尔休息一下,而是彻底“退出系统”:不上学,不工作,不培训,连梦都不做。 他们被称为“尼特族”,如今全球已有2.6亿人,几乎相当于整个印尼的人口,更让人发毛的是,他们中很多人,连“啃老”都不屑,只靠家里供养,过着人间蒸发般的生活。 据国际劳工组织2025年的最新报告,全球青年人口中,“尼特族”比例已飙升至20.4%,在中东和南亚国家,家庭和性别文化叠加,让年轻女性“被动宅家”的现象更严重。 不同国家对这群人有不同称呼,日本叫“蛰居族”,美国叫“归巢族”,中国更直白:啃老,名字不同,症状却惊人一致,不上学、不就业、不参与社会。 有人说,他们是被时代“遗弃”的人,也有人说,他们是选择“逃避现实”的人,但不管是哪种说法,2.6亿人的沉默,已经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结构问题。 最夸张的是阿拉伯国家,尼特族比例高达33%,而日本最低,仅3.1%,但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低欲望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生育率下滑,还有劳动力的塌方。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比例不算最高,却更让人警惕,因为这些“高素质尼特族”不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选择不找”。 大学生起薪十年涨不动,学历越高越失落,工作越多越没劲,这不是懒,这是社会信号出错了。 过去我们总以为“尼特族”是被动“躺平”,但现在情况变了,不少人是清醒地选择“退出比赛”。 他们有学历,有技能,甚至有点积蓄,但他们更有一层心理防线:不想再被卷、不想再受挫。 在日本,35%的尼特族承认,自己曾因职场挫败而选择封闭,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后换来的只有更深的失败感。 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切断社交、逃避职场,甚至拒绝谈恋爱、结婚、生子,彻底关闭人生下半场的大门。 而在欧美,“新尼特族”正在兴起,他们靠投资、租金或数字游牧维生,听起来好像很自由,但问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只适用于极少数人,真正的大多数,依旧是每天耗在家里,靠父母的养老金过日子。 而且尼特族的抑郁率是普通青年的三倍,长期不工作、不社交、不参与社会,会让人失去基本的目标感和自我价值感,说白了,人生像是被按了暂停键,但周围的世界却早已快进到下一集。 尼特族的问题,不是单靠“喊话”就能解决的,不是一句“你要振作”,就能让他们走出房间,真正有效的,是结构性的“改密码”。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了样板:学校和企业双向合作,让青年在学期间就能对接上就业岗位,失业率压到欧盟最低,只有5.2%,新加坡则另辟蹊径,政府直接补贴培训费用,帮助青年精准提升就业技能。 日本甚至推出了“时间银行”制度,鼓励年轻人通过社区服务换取未来的养老资源,这不仅是经济激励,更是一种心理激励:你现在做的事,有用,也被看见。 中国也在尝试,深圳对“三和人才市场”进行了全面升级,不再只是“日结工”的聚集地,而是打造成了零工经济的孵化器,不是简单的“给工作”,而是教你“怎么工作”。 文化层面,北欧国家则给出另一种答案:把工作时间缩到6小时,提高幸福感,也提高了生育率,这是一种“慢下来”的社会设计,让人有余力去生活,而不只是生存。 最现实的问题来了:当父母老去,无法再提供经济支持,这2.6亿“悬空”的青年会怎样? 日本的生育率已经跌破1.3,人口结构失衡愈发严重,年轻人不上班、没孩子、没消费,整个社会的未来就像个慢慢漏气的轮胎,不爆,但一直瘪着。 有人说,尼特族是文明的副产品,是个体对系统的反抗,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被社会甩在了后面,没有梯子,也没有灯,可无论哪种说法,问题总得解决。 芬兰的“青年保障计划”或许是个范本:政府承诺所有25岁以下失业青年在3个月内获得教育、工作或培训机会,不是灌鸡汤,是给实打实的路,这才是根本。 同时,心理健康干预也必须跟上,不是等他们崩溃了才去扶,而是要在他们“开始沉默”的时候,就给出支持,社会要学会听见沉默,而不是只看成绩单。 尼特族的存在,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裂缝。他们不再相信旧有的成功路径,但也没找到新的方向,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努力换来的到底是什么。 当父母不在了,他们将被迫面对现实,但如果社会继续无视他们的存在,那他们面对的可能不是现实,而是绝望。 与其等他们“自动上线”,不如主动搭建一张安全网。不只是给一份工作,更是让他们重新相信,这个世界还值得参与,因为一个没有年轻人参与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啃未来”。



用户10xxx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