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一位美籍华人教授突然发文表态了。 他把中国看低到“前五”,还拿

骆统汁水丰富的雪梨 2025-11-19 02:13:15

就在刚刚 一位美籍华人教授突然发文表态了。 他把中国看低到“前五”,还拿菲律宾说事,我就用可查的硬指标说话。 先看海上执法画面,近两年南海对峙里,中国海警2901、3901万吨级船常态在场,配合空警-500、运-8巡逻,现场全程录像取证,过程克制但不退让。 军力摆在那儿。055型驱逐舰满载约1.2万吨,052D批量成军;山东舰2019入列,福建舰2024年海试,综合保障船、075两栖攻击舰同步补齐。 对照菲律宾,多为旧舰、吨位小、补给链薄弱,更多靠外援撑场。中国没有靠喊话,是按节奏提升存在度和处置手段。 经济面也要对上号。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多年居首,光伏、动力电池、风电装机居前,这些都能查得到。 基建是底盘。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特高压跨省外送常态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长期在前列,物流周转效率直接压缩了成本。 科研同样在进度条上。北斗在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投入使用,C919在2023年开启商业载客,民机产业链在补短。 这套“先稳住,再推进”的做法,被一些人读成“只能抗议”。问题在于,现实场景下中国更倾向用执法、通报、限距、登检等连续动作控局。 放到更大范围看,一些国家喜欢把矛盾外溢,用远海军事存在介入热点;中国更多在近海按次序“下棋”,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信息来源也有差。只看碎片视频,容易被情绪带节奏;把年鉴、公开报告、卫星图、AIS轨迹一起看,南海的力量与处置强度一目了然。 海外华人各有立场可以理解,但下结论要对数据负责。把“克制”当成“无力”,会误读中国处理海上摩擦的基本逻辑。 归根到底,力量要能随时到场、规则要能持续执行、风险要能有效降温,这三件事中国都在做,而且在做实。 用事实落地这件事:中国不主动扩大对抗,但绝不缺到场的硬骨头。把节奏握住,才是这场长线较量的关键。

0 阅读:0
骆统汁水丰富的雪梨

骆统汁水丰富的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