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国防部突然宣布了。 据美国《空天部队》杂志和“战区”网站等报道,荷兰与部分北约伙伴决定放弃联合采购波音E-7“楔尾”预警机,涉及最多6架。据荷方对外通报,这一调整发生在11月中旬,跨国联合下单的方案被叫停。 说到E-7,它基于737平台加装相控阵雷达,被不少国家当作替换老E-3的候选。国内这边,空警-500在2018年珠海航展公开亮相,后来多次出现在海空联合演训画面,出动频次和协同应用都比较稳定。对照之下,外媒提到美方近年在E-7采购节奏与批次数量上反复权衡,成本、交付周期和人员训练被反复讨论。 价格这一关最难迈。据多家外媒估算,E-7单机价格在7亿美元量级,最终账面还受改装深度、配套与维护影响。于是欧洲内部把目光更多放到本地方案。萨博“全球眼”已在阿联酋交付使用,瑞典推进换装,波兰近年接收了萨博早期型号的预警机,路线更分散。回看这次退单,买家把预算压紧,波音的订单压力自然上来。 另一个变量来自天基力量。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美方把更多经费转向低轨监视与预警星座,用于对高机动目标的持续跟踪。地面与空中平台仍是刚需,但任务分工在调整。国内外演训画面也能看到,预警机与地面雷达、卫星数据的融合使用更频繁。 把镜头切到厂商侧,波音的KC-46加油机项目多次曝出技术问题与延期,累计成本压力扩大;777X客机研发与取证在拖期。这些都会影响现金流与产线资源调配。E-7虽沿用成熟机体,但改装、认证、软件与培训同样吃资源,排队和涨价就更容易发生。 欧洲的盘算也在变化。除跨国项目外,德、英、法等国分别推进本土战机与传感器联合研制,采购更倾向把风险分散到多家。这样做短期整合成本更高,但供应链控制力增强。 回到现役体系,北约老E-3机队机龄偏大,维护费和可用率下滑是现实问题。谁来接班,本来有“联盟统一下单”和“各自下单”两条路径。如今荷兰一撤,多国可能按需拆分采购,时间表也会被重写。 市场端的组合已经改变。中东买家更看重交付期与保障能力,阿联酋选择“全球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装与交付节奏明确。南亚方向,公开资料显示巴基斯坦长期运用中方ZDK-03与瑞典系统,重视与现有指挥系统对接,这种务实路线在更多买家中出现。 技术路线并非二选一。有人机平台的优势在滞空时间和处理能力,天基平台提供广域覆盖与连续性,两者配合才是主流。谁能把采购、训练、运维和数据链打通,谁的方案就更稳。 波音这次丢了一个窗口期,但并不等于退出。关键是交付可信、成本可控、保障到位,这三项没有短板,订单才好谈。 对买家来说,把需求写清,把节点盯紧,让系统稳定运行,比型号名气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