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日外交交锋热火朝天之际,欧盟突然发话了:欧洲议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个别议员和“台独”分子的接触,不代表官方立场。 这会儿中日正围绕海域权益、产业链竞争这些事儿,外交交锋打得火热,欧盟突然冒出来说这么一段话。乍一听,倒像是个插手中亚事务的“看客随口评说”,可实际上,这都是人家算得明明白白的精明打算,绝对不是脑子一热的临时话。 欧洲议会特意强调“个别议员跟‘台独’分子来往,不算官方态度”,这话里的门道很清楚——欧盟把自己的核心利益攥得死死的,对国际上的弯弯绕也看得透亮。现在中美博弈和东亚局势搅在一起,跟“台独”这种惹麻烦的主儿划清界限,才是最划算的选择。 咱们把中欧贸易的账本摆出来算一算,就知道这表态绝不是空喊口号。2024年的数摆在那儿,中欧贸易额足足有7858亿美元,双方互相投资的家底更是突破了2600亿美元。这么大的经济捆绑力度,早就让两边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对德国车企来说,中国市场就是绕不开的饭碗,戴姆勒集团每年在中国卖的车,占全球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还多。要是因为“台独”的破事儿引发外交摩擦,最先倒霉的肯定是这些在华扎根的欧洲企业。 法国空客也是一个道理,2024年空客卖给中国航司的飞机,占了全球交付量的18%,这背后可是欧洲好几万个航空产业链岗位的稳定。 欧盟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台独”分子瞎折腾,本质上是拿欧洲企业的利益当赌注,这种亏本生意,没人愿意接。 有几个欧洲议员跳出来跟“台独”勾肩搭背,说白了就是打着“民主”的幌子给自己捞政治资本,这跟欧盟的整体计划根本对不上号。 去年下半年就有过这么一档子事,几个欧洲议会议员偷偷跑到台湾,还搞了个所谓的“经贸论坛”。结果欧盟委员会第二天就通过发言人重申,“一个中国”政策绝不会动摇,甚至明说这些议员的行为“跟官方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种迅速划清界限的操作,可不是做给中国看的表面文章,而是欧盟内部权力分工的必然结果。 欧洲议会虽说有立法权,但在外交和安全这些大事上,最终拍板的还是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那些想靠“蹭台湾话题”刷存在感的议员,顶多算跳梁小丑,压根左右不了欧盟对华的大方向。 爱尔兰总理马丁今年年初见王毅的时候说得更直接:“我们爱尔兰肯定坚守一个中国政策”,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代表,这话其实说出了大多数欧盟国家的真实想法。 偏偏在中日外交交锋的节骨眼上发声,更深层的原因是欧盟想守住自己的战略主动权。这些年美国总想着把欧洲绑到自己的“印太战略”战车上,动不动就撺掇欧盟跟中国“脱钩断链”,但欧盟心里门儿清,跟着美国瞎起哄对自己没半点好处。 中日都是欧盟重要的生意伙伴,2024年欧盟对日本的贸易额虽说只有1800亿欧元,跟对华贸易没法比,但日本在汽车零件、高端制造这些领域,跟欧洲企业合作得特别紧密。 要是因为台湾问题卷进中日的争端里,欧盟不光会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还得打乱跟日本的产业链合作,这种两头得罪的局面,一心想“自己说了算”的欧盟最想躲开。 更何况,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这些全球性问题上,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欧盟要推进自己的“全球门户”计划,根本离不开中国的配合。在这种核心利益问题上得罪中国,简直就是给自己断后路。 往远了说,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都几十年了,早就是中欧关系里的“稳定器”。1975年中欧建交的时候,欧盟就明明白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管后来国际形势怎么变,这个基本立场从来没动过。 这么多年下来,中欧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几十亿美元,涨到现在快8000亿美元,靠的就是在核心利益上互相尊重。 那些窜访台湾的个别议员,显然没搞懂这段历史,还以为喊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改了既定政策,说到底还是没摸清中欧关系的门道。 欧盟在中日外交交锋的时候说这番话,既不是给中国“面子”,也不是跟日本“对着干”,纯粹是顺着自己的利益做出的理性判断。 在这个利益优先的时代,“一个中国”政策早就不是空泛的政治原则,而是跟欧盟企业的利润、工人的饭碗、自身的战略利益牢牢绑在一起的实际选择。 那些还想靠“台独”话题投机取巧的人,真该好好掂量掂量,自己那点小算盘,在庞大的中欧利益共同体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